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带是近年来提出的与高度结晶分异、异地深成淡色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战略远景区,目前其金属组合以铍-铌-钽(-锡-钨)为主。秦克章等(2021a)报道了在高喜马拉雅带珠峰地区发现的琼嘉岗锂矿,是喜马拉雅首例具有工业价值的伟晶岩型锂矿。本次研究重点揭示喜马拉雅琼嘉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特征、形成时代和源区特征。琼嘉岗矿区矿石矿物主要为锂辉石、铌铁矿-铌锰矿、少量锡石和绿柱石,特征性长柱状锂辉石主要产于块体微斜长石+锂辉石带和分层细晶岩带内。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各结构分带的K/Rb含量较为相似,锂含量从边部细粒钠长石带(~100×10-6)到分层细晶岩带(~1000×10-6),再到块体微斜长石+锂辉石带(>3000×10-6)逐渐升高,而Cs含量逐渐降低。独居石和铌钽铁矿族矿物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形成于新喜马拉雅阶段早期(25~24Ma),与高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时代相近。矿物化学和独居石Nd同位素结果显示该稀有金属伟晶岩结晶于高度演化的花岗伟晶岩熔体,源区特征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一致。本研究所揭示的琼嘉岗成矿特征、形成时代和源区特征将为高喜马拉雅其它地区找寻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2.
刘静静  刘震  夏鲁 《地质科学》2015,(3):970-981
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 进入到储集层, 其本质应该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前人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学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以烃源岩中石油初次运移为研究对象, 建立下生、上储型排烃地质模型, 从微观动力学的角度对即将进入储集层的游离相石油进行力学分析, 认为烃源岩中的石油发生初次运移进入储集层是一个动力和阻力的力学非平衡过程, 运移动力包括烃源岩地层压力和烃源岩层毛细管力, 运移阻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储集层毛细管力和内摩擦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 石油发生初次运移; 当动力与阻力相等时, 对应着石油初次运移的临界状态; 当动力小于阻力时, 石油不能发生初次运移。因此, 可以通过对比石油初次运移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定量地预测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本文将建立的石油初次运移力学模型应用到安塞油田长6段油藏, 定量地预测了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 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3.
A European Space Agency' s ENVISAT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SAR) image covering Zhejiang coastal wat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was acquired on 1 August 2007. This image shows that there are about 20 coherent internal solitary wave (ISW) packets propagating southwestward toward Zhejiang coast. These ISW packets are separated by about 10 kin, suggesting that these ISWs are tide-generated waves. Each ISW packet contains 5-15 wave crests. The wavelengths of the wave crests within the ISW packets are about 300 m. The lengths of the leading wave crests are about 50 km. The ISW amplitude is estimated from solving KdV equation in an ideal two-layer ocean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ISW amplitudes is about 8 m.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SAR image and ocean stratification profiles show that the observed ISWs are depression waves. Analyzing the tidal current finds that these waves are locally generated. The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of the ECS ISW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ir counter- par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propagation speed of the ECS ISW is also an order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CS ISW. The observed ISWs in the ECS happened during a spring tide period.  相似文献   
394.
台风中-α尺度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暴雨增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数值模拟和诊断研究得出,9216号台风暴雨的增幅与台风中-α尺度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传播,非均匀层结构的分布以及积云对流潜热反馈有关。大尺度非线性平流希的作用激发出大尺度的重力惯性波,积云对流潜热加热作用导致非地转风场扰动大大加强,从而使重力惯性波波幅加大,上升运动增强,暴雨加大。  相似文献   
395.
基于实验室水槽实验,研究了内孤立波在海底山脊地形存在下的破碎过程。实验设置了两层流体的分层环境,定量地控制了上下层水体厚度及密度,使用不同高度的高斯地形模拟实际的海山作用,讨论了不同高度地形作用下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内孤立波的破碎过程中由于逆压梯度的存在,在地形处发生边界层分离,产生了底边界层反向射流和涡脱落现象,计算了内孤立波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底部切应力的分布。本文通过实验模拟了内孤立波再海山作用下的破碎过程,进一步探究了海山对内孤立波破碎的影响和底部切应力的作用,对于研究自然界中海洋内孤立波在海山区域的破碎现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