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7篇
  免费   3331篇
  国内免费   11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8069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01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271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412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434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④正构烷烃OEP接近1.0,无明显奇偶优势,受轻微生物降解影响,正构烷烃多表现为双峰型(c18/c25),(nC2+nC22)/(nC28+nC29)值为0.54~1.01,显示重烃组分占绝对优势;Pr/Ph值范围在0.51-0.82之间,具有植烷优势。②烃源岩样品组成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5-g,萜烷〉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21、C23、C24呈倒V字形分布,Ts/(Tm+Ts)为0.45-0.50。⑧C27规则甾烷/c∞规则甾烷略小于1或者接近1.芳烃化合物DBT/P为0.05-0.09。根据这些特征并结合干酪根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规律,认为该区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形成于浅海还原环境,且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根据常量、微量元素指标并结合有机地化指标刻划出从灯影组到牛蹄塘组和明心寺组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将牛蹄塘组烃源岩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寒武世初始快速海侵阶段,第二阶段为深水还原高有机质产力阶段,第三阶段为海水缓慢变浅高有机质产力阶段,而到了明心寺组沉积时期为浅水氧化非烃源岩阶段。  相似文献   
83.
南天山南缘发育一条东西向延伸近300km的下二叠统小提坎立克组基性、中性和酸性火山岩带。拜城县铁热克温泉西侧下二叠统小提坎立克组的英安岩具有钙碱性(里特曼指数δ=1.37~1.69)和准铝—过铝质特征(A/CNK=0.89~1.36)。轻稀土富集(La/Yb=10.45~12.77),具有中等铕负异常(δEu=0.57~0.62);微量元素富集Th、Hf、Zr、Tb、Gd、Rb、U,亏损P、Ti、Nb、Ta、Sr、Ba。εNd(288Ma)=-6.35,εSr(288Ma)=117.78,模式年龄(TDM)为1.47Ga。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88.4±3.0Ma(MSWD=2.7)。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该英安岩很可能源自天山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二叠世南天山造山带碰撞后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84.
陕北子洲地区二叠纪山西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陕北子洲地区山西组是否受海水影响的争议,对该组岩石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山西组的古环境以淡水为主,但间或受海水的影响。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测,依据沉积旋回、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等,识别出研究区山西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发育为特征,并构成研究区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砂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等微相;论述了山23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85.
以云南曲靖地区筇竹寺组泥页岩为例,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扫描电镜等实验技术手段,探究泥页岩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的发育类型与特征。结果表明:筇竹寺组泥页岩储层孔隙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的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粘土矿物孔隙、颗粒矿物孔隙、微裂隙等,以有机质孔隙最为发育,提供了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介于1.59%~11.33%之间,平均值达到了5.0%,小孔、微孔所占储集空间比例约56.5%,中孔和超大孔所占比例为34.0%,大孔相对较少。控制筇竹寺组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主要有TOC、矿物组分和成岩作用,TOC是影响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86.
滇东北含铜矿床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是我国近年来矿床学研究和资源勘查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的资源勘查和科学专项研究,发现含矿岩系主要由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上部(第三岩性段顶部和第四岩性段)和宣威组(P3x)底部地层组成,在这套地层中识别出5个矿化层,对5个矿化层的岩性组成、矿化特征和成矿前景进行全面总结,为该区域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和评价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87.
在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煤田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测量、槽探等勘查手段,对文山丘北地区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区内构造从属于文山巨型旋钮构造,主要发育庄科一密纳复式背斜及尼尼白一笼陶向斜,上二叠统为主要含煤地层,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在调查区西南部发育龙潭组,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吴家坪组,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煤层厚度较小,厚度变化较大,为高灰、高硫、低热值的贫煤。  相似文献   
88.
皖北新元古代望山组震积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贾志海  洪天求  郑文武  李双应 《地层学杂志》2003,27(2):146-149,158,T003,T004
皖北望山组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液化碳酸盐脉、液化变形、角砾岩等震积岩特征 ,是皖北新元古代地层中含震积岩的重要层位。根据震积岩的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将望山组沉积期的地震活动分为三期 ;依据对该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特点的分析认为望山组沉积期的地震活动发生在浅海环境中。这些地震活动与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内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9.
邓燕  黄东  米鸿  金涛  闫伟鹏 《中国地质》2017,44(1):75-85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是典型的致密油发育层段,勘探开发成果揭示,大安寨储层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致密储层。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勘探开发成效引人关注,特别是近期川中南部侏罗系大安寨段滨浅湖相的GSTMX地区,大安寨段显示频繁,部署的GQ1H在大安寨段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根据对最新钻探的GQ1H井解剖表明,含云质岩具有更好的储集条件和含油气性,是储层"甜点"有利分布岩性。通过老井复查、岩心、岩屑、薄片、测井等综合分析表明,含云质储层岩性包括云质灰岩、灰质云岩和泥-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粒间溶孔和微裂缝,储层储集条件好,成像显示溶蚀孔洞发育,川中南部云化程度高于北部。根据碳氧同位素、X衍射、地层水特征以及古地形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川盆地大安寨沉积时期虽然为淡水湖泊,但在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环境以及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下,局部地区仍然发育一定规模的含云质储层,该认识为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相对优质储层深化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90.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 m、平均厚度3~8 m的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