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7篇 |
免费 | 3331篇 |
国内免费 | 11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170篇 |
地质学 | 8069篇 |
海洋学 | 248篇 |
天文学 | 52篇 |
综合类 | 201篇 |
自然地理 | 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71篇 |
2023年 | 310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358篇 |
2019年 | 446篇 |
2018年 | 421篇 |
2017年 | 388篇 |
2016年 | 412篇 |
2015年 | 414篇 |
2014年 | 436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34篇 |
2011年 | 500篇 |
2010年 | 381篇 |
2009年 | 403篇 |
2008年 | 294篇 |
2007年 | 363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疆博格达东缘色皮口地区晚石炭世裂谷火山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疆色皮口地区位于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北部,区域内的上石炭统柳树沟组火山岩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流纹岩,组成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岩石SiO 2含量为48.07%~77.62%,赖特碱度率(AR)为1.35~4.7,Na2O+K2O含量为3.74%~9.02%,K2O/Na2O值为0.04~1.04,为低钾高钠钙碱性-碱性岩石。玄武岩、玄武安山岩TiO 2=0.86%~1.7%,较高的Al、低Mg,以及低K2O/TiO 2和K2O/P2O5比值(分别为0.13~1.81、0.36~6.00),反映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角斑岩不相容元素K、Rb、Th、Ba强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无富集,Ti亏损不明显,玄武岩(Th/Nb)N值为1.36~6.55,Nb/La值为0.29~0.44,具有较低的Nb/Zr比值(0.03~0.05)。由玄武岩到石英角斑岩,稀土元素组成略右倾平行曲线簇,倾斜度(轻重稀土分异度)略增大,铕负异常趋于明显(δEu=0.81~1.17)。流纹岩不相容元素K、Rb、Th、Ba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富集,流纹岩稀土总量增高,轻重稀土分异增大,明显铕负异常(δEu=0.27~0.50),显示后期较强的岩浆分异作用。石英角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14.9±1.2Ma(n=16,MSWD=0.4,Th/U比值在0.56~1.21之间),这表明石英角斑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石英角斑岩中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均分布在0.282897~0.283097之间,并具有较高的正εHf值(11~18),平均值为14,Hf的模式年龄tDM2介于180~628Ma。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和εHf值位于亏损地幔演化线与下地壳之间,并靠近亏损地幔演化线。上述特点反映晚石炭世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下部玄武岩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具有同源特征,暗示岩浆源区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受地壳混染。 相似文献
72.
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建立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和油气的聚集规律,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整体经历了一个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西山窑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包含2个四级层序,该组由低位域(LST)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湖侵域(TST)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和高位域(HST)的湖相沉积组成。研究区基准面上升期可以寻找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基准面下降期可以寻找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西一、二段沉积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可以形成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而西三、四段的湖相浊积砂体,可以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73.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 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4.
黑龙江东部二龙山盆地是一新生代陆相聚煤盆地,中新世富锦组是其含煤地层。通过对富锦组沉积相、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特征的研究,可以看出:富锦组主要由凝灰质粉砂岩及中细砂岩、凝灰质砾岩及褐煤组成,发育滨浅湖相、深-半深湖相、冲积扇扇根相、扇中相及沼泽相,分别属于湖泊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沉积体系;富锦组是一个以区域不整合面为上下界的三级层序,其低位体系域对应底部砾岩段,湖侵体系域对应下部砂岩段和中部含煤段,高位体系域对应上部砂岩段;研究区煤层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末期,且以盆地中部煤层厚度最大,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煤层均变薄;聚煤作用明显受基底沉降作用影响,在湖侵体系域末期基底稳定沉降阶段,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了区内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75.
记述了四川盆地西南部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顶部的中国盗龙型肉食龙类化石材料,并依此建立一新属新种——犍为乐山龙 (Leshansaurus qianweiensis gen. et sp. nov.)。它以上枕骨中嵴呈尖峰状,额骨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之比约2.86,基蝶骨之基翼骨突细长,环椎间椎体马蹄形,背椎横突相当细长,背椎和荐椎神经棘非常薄,荐椎椎体具有明显的腹嵴,肠骨内侧髋臼缘存在一明显的嵴等特征区别于其他肉食龙类。犍为乐山龙是目前所知四川盆地产出层位最高的肉食龙材料,它的发现扩大了肉食龙类的时代分布和地理分布,对探讨肉食龙的演化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度大、成岩作用复杂、致密化程度高,但在整体超致密背景下,局部仍发育较多的相对优质储层.相对优质储层在埋深较大的须二段,往往发育较多的原生孔隙,和相对次要的次生孔隙;而埋深较小的须四段储层,次生孔隙占绝对优势,原生孔隙发育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须二、须四段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发育机制上的差异.须二段储层中较多刚性颗粒的存在和较为发育的包膜绿泥石是原生孔隙得到较好保存的主要原因;而其较大的单砂层厚度和较少的泥岩发育则导致了有机酸性流体的注入量较少,长石溶蚀有限.须四段塑性岩屑含量明显较高,储层原生孔隙在压实作用下几乎消失殆尽,但较薄的单砂层厚度和较多泥岩的叠置发育使长石在有机酸性流体作用下得到了充分溶蚀;这是须四段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长石含量很低、同时还有自生高岭石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裂陷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发育独特的地层结构样式及其砂体成因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油气藏系统。近年来湖盆初始裂陷层系不断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使之成为石油工业界重要关注对象,其多级次断裂演化、组合关系、地貌特征及其与水系和沉积响应关系已成为当前地质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蒙古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良好记录了一套初始裂陷沉积序列,丰富的钻井及地震资料使之可作为理想的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岩心及测录井资料,在构造—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重建了塔南凹陷初始裂陷构造—沉积演化及源—汇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塔南凹陷初始裂陷第一阶段以新生的分割型小洼陷群为特征,与前裂陷阶段“高山深谷”地貌背景联控下形成短距离输送且数量众多的小型扇群;初始裂陷第二阶段伴随控洼断层长度的迅速增加发生软联结,形成连通且宽浅的盆地结构,发育多套低坡降构造转换带(面积大于50 km2)和西北侧缓坡带(延伸约28 km)供给型大套扇三角洲体系,长轴及陡坡方向水系运输距离较短。实例解析结合调研结果表明,先存水系和盆地地貌结构联合控制初始裂陷盆地源—汇系统,进而形成初始裂陷第一阶段盆地满盆富砂(沟通先存水系)或欠补偿(不沟通先存水系),年轻短程水系主导的孤立小湖盆群则主要发育小规模近源碎屑沉积物;初始裂陷第二阶段源—汇系统则与该时期断裂体系联结方式有关:断裂晚期联结型湖盆主要发育以短程断崖或小型转换带水系为特征,而断裂早期联结型湖盆形成大型构造转换带水系及三角洲体系,其缓坡带长度亦快速增大,盆地整体具有“富砂”特征。本研究为其他裂陷盆地寻找大型优质砂体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基于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源—渠—汇分析技术,探讨了惠州25转换带文五段早期低位体系域发育背景及源—渠—汇沉积充填模式,并对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惠州25转换带文五段具有三级层序属性,依据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特征,将文五段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2)综合分析文五段早期低位体系域沉积的源—渠—汇耦合关系,将低位体系域划分为惠州5-4沉积区、惠州5-7A沉积区和惠州5-7B沉积区:惠州5-4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最大,以文六段滩坝相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母岩,经3号沟谷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特征;惠州5-7A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最小,以文六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提供母岩,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惠州5-7B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中等,以文六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砂体和惠西低凸起西段花岗岩母岩混合物源供源,分别经2号和1号沟谷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于惠州5-7A区和惠州5-4区;3)惠州5-4沉积区低位体系域砂体规模大、储层优、盖层封堵条件优越,且相对于惠州5-7区低位体系域砂体具有旁生侧储、近源成藏优势,是下一步寻求隐蔽油藏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9.
玛湖凹陷西缘坡折带控制着古地貌、沉积相类型和展布、油气藏分布等,但目前缺少该坡折带形成机理、演化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八道湾组为湿润型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八道湾组下段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组合,地震剖面中可见清晰的扇体前积结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组合,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八道湾组沉积过程受坡折带控制,坡折带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体派生逆断层有关。分析表明:多条逆断层形成的坡折带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而单断层形成的坡折带在风化侵蚀作用下消失殆尽,利于沉积物的搬运。坡折带靠近物源的一侧为构造高部位,常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坡折带之下为构造低部位,常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坡折带对储层物性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性较好的储层分布在坡折带东南侧,且易于形成上倾尖灭的油气藏,坡折带东侧是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80.
新疆乌恰县莎里塔什组生物地层新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乌恰县塔塔村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共发现孢粉22属26种,植物化石12属15种。根据这些孢粉化石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再根据侏罗纪的标志植物锥叶蕨(Coniopteris)的存在,将莎里塔什组的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为乌恰地区早侏罗世生物地层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