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1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1600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036篇
地球物理   468篇
地质学   1942篇
海洋学   1275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variability in wintertime cyclone activity and storm tracks and their relation to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06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Two apparent modes of variability were assumed for the cyclone activity and storm tracks.The first mode describes the oscillation in the strength of the storm tracks in East Asia,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nce the mid-1980s,whereas the second mode describes a seesaw oscillation in the storm track strength between the Central-Southeast China and northern East Asia.The storm tracks over the Central-Southeast China have increased since the late 1960s.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cyclone activity and storm tracks are also explored.It is shown that wintertime precipitation,which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mid-1980s,concentrates in Central-Southeast China.The enhancement may be caused by the first mode of variability of storm tracks,wherea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may be linked to the second mode of the storm track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992.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但有区别的作用引起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造成夏季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加剧,成为近海生态健康恶化的重要征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海域低氧研究中获得的重要认识,分析了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潮周期尺度、事件尺度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重点从层化与物质输运角度,介绍了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海洋锋面、风和潮等过程影响底层水体中氧气消耗或补充的机制,揭示了本海域主要低氧现象分别位于长江口和浙江近海的特征,对比了两处低氧区形成与演变的异同机制。目前,对低氧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和多尺度变化特征的了解已经有较好的基础,未来需要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加强现场试验和定量研究,掌握低氧的长期演变趋势,研发底层水体低氧的预测预警技术,支撑我国河口近海的生态预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93.
李淼  刘晓春赵越 《岩石学报》2007,23(5):1055-1066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出露大量泛非期花岗质岩类,利用I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达尔克花岗岩、蒙罗克尔花岗岩和阿曼达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19±2Ma,497±2Ma和498±7Ma.所有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均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以及K2O/Na2O、FeO^T/(FeO^T+MgO)和104Ga/Al比值,较低的Mg、Ca、Cr和Ni丰度,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同时还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Ta、P和Ti,并具有高87Sr/86Sr初始比值和低εNd(t)值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地区的岩浆活动可能与后碰撞的造山作用有关,包括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和地壳伸展作用等.普里兹湾A型后碰撞花岗岩的确定支持普里兹带为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994.
海洋叶绿素a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之一。黄、东海叶绿素a浓度年际变化显著,其影响因素需深入分析。本文依据黄、东海的地理位置、水深和生态特征将其分为5个区域进行研究。由5个区域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水华发生早晚依次是黄海西岸—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区—东海近岸海区。从年际变化可以看出,除东海陆架外,其它4个区域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冬季和夏季,5个区域的基础生物量在2008年均达到最低;在春季和秋季,黄、东海近岸和北黄海中部的年际变化较大,5个区域在2006年春季均达到最高;2009年秋季较其它年份均低。5个区域基础生物量由高到低为:黄、东海近岸较高,然后是北黄海中部和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最低。从与水温、风速和有效光合辐射的相关分析来看,浮游植物生长的年际变化受海面风速的影响较大。近岸区域水体混合均匀,营养盐丰富,风速较小时水体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而水深较深区域,风速较大时,营养盐易补充到表层,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995.

泥炭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演化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轨道时间尺度上中低纬泥炭发育与季风演化关系及其对全球CH4浓度变化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以来我国泥炭发育的起始14C年龄数据,通过年龄概率密度方法,系统重建了东亚季风区泥炭发育的时空演变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我国南方泥炭开始发育,冰消期以来泥炭发育逐步扩展至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并发育增强;全新世时段,不同区域泥炭发育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北和西北泥炭发育呈现持续增加,而南方、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在早-中全新世增加,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结合全国孢粉记录的古气候定量化重建结果,发现我国末次冰盛期以来不同区域泥炭发育主要受降水变化的影响,揭示出泥炭发育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降水的演化。研究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导致的泥炭发育变化对全球CH4浓度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欧洲中心ERA 5月平均资料和日资料分析2018年冬季浙江罕见连续阴雨寡照期间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的位置和强度特征,分析连阴雨异常天气期间东亚高空急流在位置和强度上的部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活动区域以青藏高原上空为分界线,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副热带急流活动区域沿青藏高原南侧呈准纬向分布,北支温带急...  相似文献   
997.
轨道尺度东亚夏季风的动力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求太阳辐射和高纬地区温度对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理,用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了东亚夏季风的动力方程,为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轨道尺度上得到如下结论: 东亚夏季风是由南极温度和太阳辐射量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 太阳辐射是驱动东亚夏季风的最重要驱动力,驱动贡献至少达到67.57%,南极温度次之,其驱动贡献达到21.58%,格陵兰温度对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不起作用; 太阳辐射量的增加,会驱使东亚夏季风增强; 南极温度存在一个阈值,在阈值两侧,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 东亚夏季风对太阳辐射驱动的响应,还部分地依赖于季风强度的背景值。  相似文献   
998.
陇东地区近51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媛  张勃 《中国沙漠》2012,32(5):1402-1407
 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57—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其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多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方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平均气温较低,主要是受地形影响;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冬季的增温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全球气温变化及中国气温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年均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13 a,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分别是25 a、25 a、13 a和7 a;年均气温的突然升高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季平均气温的突然升高分别始于90年代中期、90年代初、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999.
We present glacial geologic and chronologic data concerning the Holocene ice extent in the Stauning Alper of East Greenland. The retreat of ice from the late-glacial position back into the mountains was accomplished by at least 11 000 cal years B.P. The only recorded advance after this time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few centuries (the Little Ice Age). Therefore, we postulate that the Little Ice Age event represents the maximum Holocene ice extent in this part of East Greenland.  相似文献   
1000.
60Co were detected in common octopus specimens collect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1996-2005. The source of 60Co has remained unclear yet.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table Co concentrations between octopus samples with 60Co and without 60Co.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able Co in the digestive gland of octopus potentially did not include a trace amount of 60Co and the source of 60Co existed independently. Furthermore, investigations of octopus in other area and other species indicated that the origin of the source of 60Co occurred locally in the restricted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not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apan. Concentrations of 60Co have annually decreased with shorter half-life than the physical half-life. This decrease tendency suggests that the sources of 60Co were identical and were temporary dumped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as a solid w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