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4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242篇
地质学   514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311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不同生态系统CO2通量和浓度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93~1994年日本国家农业环境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作在内蒙古奈曼地区实测的7种不同生态系统(沙丘、轻度放牧草原、中度放牧草原、重度放牧草原、无放牧草原、玉米田和大豆田)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两个高度的CO2浓度、温度、湿度和风速等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CO2通量及其与环境和人为干扰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光合作用特征. 结果表明:各种下垫面CO2通量的共同特点是:在白天,CO2通量和梯度的输送方向是从大气向植被,在中午(11~13时)输送达到负的最大值; 在夜间,CO2通量和梯度输送方向与白天相反,是从植被向大气,在早晨(3~5时)达到正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率及生物量不同的下垫面光合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天气状况对光合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2.
造山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H20-CO2流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阿尔泰山南缘和穆龙套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无水的CO2-CH4流体在中亚成矿域中一些金矿床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阿尔泰山南缘萨热阔布金矿包裹体的Xch4达0.20~0.23,穆龙套金矿的XCH4为0.07~0.23。CH4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CO2流体在Au成矿中的重要作用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意义,即:缓冲流体PH值范围、提高流体中的Au含量并使其维持与还原硫的络合作用进行迁移;扩大超临界流体的温度范围;增加流体不混溶的区域。CH4的加入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  相似文献   
123.
慢滑移及相关脉动和慢地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测表明,慢滑移事件通常发生在活动断裂带内,为发震层之下的短暂滑移,能够造成地表的瞬态运动。与慢滑移密切相关的慢地震能够发射出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的脉动信号,但不造成灾害性事件。慢滑移和慢地震很可能是断裂带上形变能释放的基本方式,其观测有可能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断裂带的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和依据。本文重点介绍近10年来关于慢地震和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目前对慢滑移引发的地表形变和慢地震发射的脉动信号特征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展了对慢滑移的数值模拟和慢地震定位的研究;但对慢地震和慢滑移发生的位置、两者的关系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4.
High-resolution sampling, measurement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14C signatures of selected four soil profiles in the Haibei Station situated o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and application of 14C tracing technology were conducted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soil-CO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stored in the soils varies from 22.12×104 kg C hm−2 to 30.75×104 kg C hm−2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with an average of 26.86×104 kg C hm−2. Turnover times of organic carbon pools increase with depth from 45 a to 73 a in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to hundreds of years or millennia or even longer at the deep soil horizons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The soil-CO2 flux ranges from 103.24 g C m−2 a−1 to 254.93 gC m−2 a−1, with an average of 191.23 g C m−2 a−1. The CO2 efflux produced from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aries from 73.3 g C m−2 a−1 to 181 g C m−2 a−1. More than 30%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resides in the active carbon pool and 72.8%281.23% of total CO2 emitted from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esults from the topsoil horizon (from 0 cm to 10 cm) for the Kobresia meadow.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orage, volume of flow and fate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ll be changed, which needs further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231015, 40471120 and 40473002) and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06300102)  相似文献   
125.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126.
通过模式结果与实况资料和地质记录对比,表明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现代气候状况和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与地质记录符合得较好。在末次盛冰期和现代气候状况下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的影响很小,但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作用不同。冬季气温的变化比较显著,不能忽略。CO2浓度在末次盛冰期最低,其混合比为200×10-6,这使得气温降低。CO2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特征。冬季其影响最大;但夏季其作用较小,甚至出现CO2浓度减少温度增加的现象。产生增温现象的原因是云量发生了变化,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这个结果表明云在气候变化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某时段和区域温度等要素变化的方向。青藏高原地区对这两个辐射因子变化的响应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偏小,原因是该地区的云量高于其他地区。相对现代气候,末次盛冰期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小于CO2的作用。但相对于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这两个因子的贡献都是比较小的。CO2对末次盛冰期年平均温度变化的贡献大约为3%—10%。此外,现代和末次盛冰期气候背景下,CO2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127.
Analyses of aircraft observations of the stratocumulus-topped boundary layer during the First ISCCP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Regional Experiment (FIRE I) show the frequent presence of clear, but relatively moist, air patches near the stratocumulus cloud-top interface. A conditional sampling of measurements in these clear air patches shows that their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do more resemble boundary-layer air characteristics than those of free troposphere air. From an aircraft leg through cloud top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urbulent mixing across the cloud-top interface can lead to the local dissipation of the cloud top. Analogous to the terminology used for shallow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s this process can be considered as detrainment, with which we mean that after a mixing event across the cloud-top boundaries, mixed unsaturated parcels become part of the clear environment of the cloud.  相似文献   
128.
129.
信息量法在西宁市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选定西宁市东川弱侧丘陵前缘做为评价对象,采用二态变量信息法,对斜皮稳定性进行试评价。通过本次尝试性计算评价,与实际情况对比检验,其准确率达到89%。故本方法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130.
胜利油田火山岩单个包裹体碳同位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赫英 《地质科学》1998,33(3):380-383
近年来,在我国东部陆续发现了一些二氧化碳气藏,对其成因,不少学者有过讨论, 得出许多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