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2篇
  免费   788篇
  国内免费   1881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1111篇
地球物理   667篇
地质学   2867篇
海洋学   46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388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FLAC 3D 强度折减理论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聪  佴磊  马宏  佘小光  刘录君 《世界地质》2013,32(1):158-164
FLAC3D 是岩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软件。本文主要介绍强度折减理论的基本原理,利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FLAC3D 软件,对某高速公路K377 + 230 ~ K377 + 520 段滑坡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边坡在自重作用达到初始化平衡状态时,边坡的横向与竖直方向的应力与位移,分析出边坡的破坏机制为牵引式滑坡,通过强度折减理论计算出边坡的稳定系数为0. 97,由剪切应变增量云图确定边坡的滑动面。  相似文献   
972.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973.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 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 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 个省区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0 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从4.16 Gt 增加到11.29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 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 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74.
在初始剪应力作用下,土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动力特性。通过对汶川重塑粘土的循环三轴试验,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粘土动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破坏标准、初始剪应力和振动频率对饱和粘土动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应变破坏标准为应变值2.5%或转折应变能比较真实的反应土体破坏情况。通过引入地震荷载下土体等效破坏振次,计算得出了不同地震震级下饱和粘土动强度参数,从而为地震荷载作用下粘土地基稳定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初始剪应力和振动频率对饱和粘土的动强度有显著影响。相同振动次数下,初始剪应力越大,土体达到破坏所需的动应力越小,动强度参数也越小,初始剪应力的存在降低了土体动强度。相同振动次数下,振动频率越高,土体达到破坏所需的动应力越大,动强度参数也越大,土体动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975.
北京市居民汽车使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丰龙  王冬根 《地理学报》2014,69(6):771-781
目前,中国城市私人汽车的拥有量高速增长,小汽车不仅日益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更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道路的拥堵状况。然而,目前国内对汽车使用的研究仍十分匮乏。为此,本文试图基于2011 年11 月到2012 年7 月在北京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汽车使用行为的特征、强度及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和(定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汽车使用目的、建成环境和各种家庭/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对大城市居民的汽车使用强度和依赖度有重要影响。其中,通勤是居民日常使用汽车的主要目的;公共交通条件较差和停车条件便利是促使居民大量使用汽车的重要原因;婚姻状态、工作状态、家庭规模和家庭内持有驾照的成员数等对居民的日常汽车使用也有重要影响;周末与工作日的汽车使用频次或时长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发现对道路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不过,要想更有效地控制汽车使用行为,未来的研究仍有必要增强对因果关系、出行的限制条件和影响交通行为的心理机制等问题的考察。  相似文献   
976.
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侃  樊杰  盛科荣 《地理研究》2019,38(10):2527-2540
国土空间管控是对国土空间各类开发保护活动的科学谋划与管理安排,是进行国土空间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探讨以地域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科学基点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框架,并以福建省和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解析“三区三线”协同划定和国土开发强度并测算两个国土空间管控中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功能管控和参数管控为核心的多尺度、多时序国土空间管控途径。研究发现:① 功能管控以主体功能区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方案为基础,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定位、三类空间(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六类分区(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区、永久基本农田及一般农业区、城镇开发边界及城镇预留区)以及N类建设和非建设类用途分层级实施;② 参数管控则以国土开发强度为关键目标参数,实施基于总量-目标和过程-增幅双控的阈值管控,以及基于上限和下限双控的分类型管控途径,旨在实现各类空间内和区域整体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构均衡协调,促进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相似文献   
977.
胡志强  苗长虹  袁丰 《地理学报》2019,74(10):2045-2061
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具有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和减排效果。以中国285个地市工业SO2排放为例,依据集聚经济理论,将集聚空间组织型式细分为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度、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类型,在系统分析工业SO2排放与集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了不同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工业SO2排放强度与工业集聚密度在空间上具有非对称性,污染排放强度西高东低,工业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相关和非相关多样性为东中高西部低;② 工业集聚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集聚密度、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本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但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会提升本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③ 提高集聚密度、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污染减排,而专业化和非关联产业的集中会提高污染排放强度;④ 集聚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上的异质性,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对中西部污染减排的作用比东部明显,专业化和非相关多样性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小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减少多样性特别是非相关多样性更有利于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50万的小城市和50~100万的中等城市,提高企业的地理接近度和多样性水平特别是相关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城区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和产业多样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污染减排,但其减排效果因拥挤效应而明显下降;⑤ 进一步降低工业SO2排放强度,需要走集聚化道路,坚持提高集聚密度,因地制宜引导企业集中布局,着力提高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性水平,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重视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与环保合作。  相似文献   
978.
渭河断裂西段活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断裂是一条纵贯渭河盆地中部的大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将宝鸡峡口以东,西安市草滩镇以西的渭河断裂西段作为研究区。从渭河断裂北侧黄土台源地貌存在的分级现象、自西向东渭河断裂新近系错距大小非均匀变化、渭河断裂西段断坎地貌差异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渭河断裂西段存在的活动差异性,认为以千河断裂、岐山-马召断裂和泾河推测断裂为分界点,渭河断裂西段可分为三个亚段,各个亚段在断裂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渭河断裂西段所处新构造环境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渭河盆地西部地壳的向东掀斜拾升运动是造成渭河断裂西段出现差异性活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79.
处置库污泥工程特性测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某填埋场污泥库中取样的污泥进行了岩土工程特性测试,包括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界限含水率、颗粒级配、渗透系数、压缩固结特性及抗剪强度等。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淤泥相比,污泥库中经一段时间降解后污泥有机质含量及含水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5%和520%;污泥在历时2 a的生物降解作用下,污泥含水率、有机质含量沿深度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污泥具有极高的压缩性,压缩系数a100-200高达7 MPa-1;污泥的固结表现为非线性大变形特性,其固结系数在10-5~10-6 cm2/s,比淤泥低1~2个数量级,固结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显著减少;污泥的抗剪强度参数较小,其黏聚力为0,内摩擦角为14.7°。有机质含量高是污泥高含水率、高液塑性指数、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固结系数及低抗剪强度的本质原因。以上成果可为污泥库的固化处置、稳定分析等提供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980.
为了更好地掌握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水文动态变化规律,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利用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和水质监测仪(CTDP300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对降雨量和地下河水位、水温、pH及电导率进行了连续自动监测,并采用水文动态曲线线型分析法分析了该地下河水文动态变化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地下河水文动态对降雨响应迅速,水位流量过程曲线线型呈不对称尖峰型,尤其在2007年7月17日出现的大暴雨事件中,最高水位为1.175m,滞后最大雨强6h10min,最大流量为2.5781m3/s,而观测中该地下河最小流量仅为0.0189 m3/s,反映出该岩溶地下河发育强烈,赋水空间较单一、含水层对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弱。电导率、pH和水温对降雨同样快速响应,电导率由602.7μs/cm降到462.09μs/cm,pH由7.23降到7.01,水温由18.9℃上升到19.5℃,各指标滞后不超过1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