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针对现行的抗震规范中设计反应谱应用范围只能到结构自振周期T≤3秒一现实问题,提出应用长周期地脉动的傅立叶振幅谱比值直接推算概率一地表长周期反应谱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半个世纪以前,Roberts 和Sandage 在验证Schwarzschild 的理论发现时,在水平支RRLyrae 变星缺口段的红端发现了两颗小变幅的变星。当时定不出类型,标以“?”。以后Sandage 在做RR Lyrae 变星统计研究时,竟不加解释地当作RRab 型星处理。半个世纪之间,没有人对这颗星的反常加以注意。我们用国内的CCD 观测,又发现了一颗类似的小变幅变星,但变幅更小,周期更长。这颗星与以前发现的两颗一起,似乎构成RR Lyrae 星的又一个次型。现有的变星脉动理论还不能对之加以解释。我们预计,这将再一次推动脉动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83.
1975年夏威夷卡拉帕纳地震发生在变化无常的基拉韦厄火山南翼之下。对此次地震有不同的解释,如正断层地震、冲断层地震以及山崩。最初的崩塌模式的证据是先前的断层模式不能解释由卡拉帕纳事件产生的勒夫波辐射图型和海啸振幅。在此, 我们对该事件的长周期数字地震数据进行再分析。矩心矩张量分析显示该地震辐射图型能被充分地解释为由一个向陆浅倾的冲断层引起。我们测定的地震矩为3.8×1020 Nm (Mw7.7),大约为早先估计的2倍。本研究中,震源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和地震矩与观测到的海啸振幅是一致的。长周期的体波波形的反演显示这次震源持续时间(-72 s)对于一次这样大小的地震来说显得异乎寻常地长。  相似文献   
84.
汪素云  俞言祥 《地震学报》1998,20(5):481-488
利用65次地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和NCDSN)宽频带和甚宽频带(BB及VBB)记录,分别计算了阻尼比=0.005,0.01,0.02,0.05和0.10的基岩水平向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工程上常用的强震加速度记录,不足以给出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而CDSN宽频带记录恰恰可以作为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重要资料补充来源,用于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5.
艾力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214-216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的光谱图。  相似文献   
86.
仅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采用了地面和空同时的光谱观测激变变星中正处于吸积过程的白矮星,在激变变星(CV)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全新的途径。这些光谱探测开拓了恒星包层、角动量团儿CV演化中吸积物理学研究的新前没中。这篇评论包括了激变变星中的白矮星研究的方方面面:(1)表面温度;(2)吸积加热和冷却的不;(3)在高度倾斜的CV中吸收幕帘(盘的上面的大气)的影响和特点;(4)白矮星光球的化学丰度;(6)吸积带;(7)吸积的模拟。  相似文献   
87.
西藏-日本剖面的岩石圈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克忠  姚政生 《地震学报》1989,11(2):161-169
利用长周期数字地震仪的面波记录,研究了西藏——日本剖面的岩石圈构造,在资料处理中采取了纯路径效应提取和反演连续速度模型的计算技术,分别得到了大陆边缘、华北和青藏高原的岩石圈速度分布.前二个地区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相似,不仅岩石层较薄,而且存在高低速度层的相间分布,表现出活动构造的特点;青藏高原具有稳定地台的上地幔构造,但其地壳部分却属活动构造.这三个大地基本单元在构造上的差异可以从地壳追寻到上地幔200km深处,反映出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不同运动.据此推断华北、日本的地震活动在动力源上属于壳-幔性质,而青藏高原的地震属于壳内性质。   相似文献   
88.
选取了攀枝花近5年中763、DK-1地震仪记录较好的地震资料,用不同方法测算了地震台的面波震级台站改正值。经分析对比,认为“按震中距分离”计划得到的结果最好。列出了根据震中距求取面波台站改正值的实用简表,并用1999年2月763仪记录的41个地震、1999年1-8月DK-1仪记录的26个速报地震予以检验,地震震级准确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根据厦门岛东南岸沙滩剖面1999年2月-2002年11月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剖面上平均高潮位、平均海平面、平均低潮位的位置变化,绘制了冲淤变化曲线,研究剖面的形态特征及季节和长周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风暴潮影响后沙滩剖面呈风暴型剖面,而常浪季节均表现为滩肩型复式剖面。受滨外地形、岸线走向、季节性风浪和潮汐活动等因素影响,沙滩剖面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长周期变化及风暴潮后剖面的恢复过程各岸段有所不同:泥沙流上游的岸段供沙不足,呈侵蚀状态,剖面恢复较慢;下游则呈基本稳定或淤长状态,剖面恢复相对较快。暴风浪和季节性常风浪交替作用控制着本区沙滩剖面的长周期循环变化过程,该过程一般包括风暴侵蚀期、快速恢复期、稳定恢复期和基本稳定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0.
长周期地震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方法对长周期地震动进行模拟已成为当前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元并行计算的高效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同时考虑震源、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并根据昆明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设定地震对昆明市的影响地震动进行了预测。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国内已探测的发震活断层进行地震危害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