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太原台长周期与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79个地震、180张典型震例进行了对比。发现同一地区地震的体波与面波震相(包括长、短周期面波)不同仪器的记录形态有很大差异,长周期仪对各类长、短周期震相均不明显记录。而中长周期仪有时记录不清极远震的初至波Pdif,而对可以明显反映地球分层特征的地核穿透波PKHKP,长周期面波G,两种仪器均有不同记录。实践表明,对有不同频率特征的仪器所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测震分析的质量及提高测定震源时空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一套三分向检流计记录地震仪。仪器系统是按世界标准地震仪台网(WWSSN)长周期地震仪特性设计,并在北京、牡丹江、乌鲁木齐、佘山、泰安等地震台运转了一定时期,获得了许多过去的仪器记录不到的宝贵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3.
76 3长周期地震仪 1 997年起取代基式仪 ,承担我国一类合网对国内外地震的监测和对外观测资料交换任务。本文介绍了我台 76 3长周期地震仪的震相记录特征 ,有利于台站对震相的分析 ,提高对外资料交换和大震速报水平。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介绍了太原台近几年由长周期763地震仪记录到的长周期地幔勒夫波G_2与G_3。该震相为沿上地幔顶部传播的勒夫波。其记录特征为周期长,大约50~70秒。G_2波约50秒左右,G_3波为70秒左右,G_2振幅大于G_3。太原台所记到G波的地震M_s≥7.0。当M_3≥8.0时更为显著,所记的地震大多发生在阿留申群岛、汤加群岛一带。计算该震相的平均速度V_(G2)=4.4km/s,Vn3=4.4km/s。关于它的成因,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地震发生时大量岩块崩裂错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25.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文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文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和光谱图  相似文献   
26.
27.
介绍激变变星长期演化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模型,及辐照效应对激变变星长期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武汉台超导重力仪9年多连续观测的重力长期变化资料分析,得到长周期重力潮汐参数、该频段气压回归因子C、极移重力效应因子P和长周期气压回归因子C1分别为:C:-0.383(±0.014)×10-8m·s-2/100Pa;Mm:1.1173(±0.0720),-1°.1787(±3°.6943);Mf:1.1432(±0.0484),5°.2235(±2°.4253);Mtm:1.2276(±0.2245),-17°.5648(±10°.4758);C1:-0.312(±0.015)×10-8m·s-2/100Pa;P:1.9047(±0.0695).重力长期变化在Chandler周期附近的振幅约为3.26×10-8m·s-2。  相似文献   
29.
姜晓军  胡景耀 《天文学报》1998,39(4):438-443
对北京天文台新近改造成的三通道高速光度计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介绍,并给出了在兴隆站85公分望远镜的一些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30.
The star 1-1-42 (=vZ1390), a cluster member in M3, located near the red edge of the instability strip of the horizontal branch, was discovered by Roberts and Sandage as a low amplitude variable, it was designated as V204 in the "second catalogue of variable stars in globular clusters", but its coordinates given in all versions of this catalogue are wrong since 1955. We argue that V204 is indeed a low amplitude HB variable star, located near to the red edge of the instability strip, with a period of 0.74785d and an amplitude of about 0.04 mag in V. We also find that the red cluster member star 1-1-39 is a low amplitude variable with a period of 1.16^d and amplitude of about 0.03 mag in V which might be pulsating at the second overt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