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6篇
  免费   2364篇
  国内免费   2742篇
测绘学   1578篇
大气科学   4384篇
地球物理   2721篇
地质学   3443篇
海洋学   2302篇
天文学   194篇
综合类   988篇
自然地理   2692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80篇
  2022年   601篇
  2021年   650篇
  2020年   535篇
  2019年   600篇
  2018年   465篇
  2017年   518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561篇
  2014年   883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774篇
  2011年   758篇
  2010年   722篇
  2009年   825篇
  2008年   824篇
  2007年   780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26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534篇
  2001年   460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97篇
  1997年   411篇
  1996年   327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95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238篇
  1991年   220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75年   10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基于ROMS三维模型, 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 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 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 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 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 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 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 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 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 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 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 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 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362.
基于MODIS的祁连山区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迪花  郭铌  王兴  张小文 《冰川冻土》2009,31(6):1028-1036
利用2000-2003年日资料经8 d合成的500 m分辨率MODIS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 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 以积雪频率和积雪盖度为监测指标, 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区整体的积雪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年内变化特征, 地形对积雪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祁连山区的积雪分布极不均匀, 积雪主要沿山系走向成条带状分布, 呈现西段多, 东段次之, 中部和南部少, 山脊多, 山谷少的特征, 且海拔越高、 山势越陡、阴坡积雪的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久. 累积降雪时间, 就全区而言为9月至翌年5月, 但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带有所差别. 海拔4 000 m以上区域存在春、秋季两个时段的积雪补给, 而海拔4 000 m以下仅有中秋至中冬一个时段的积雪补给;坡度较平缓的区域冬季和春季为主要积雪补给期, 而坡度较陡的区域则为秋季和春季;平地和南坡积雪补给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而其它坡向为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363.
全球气候模式对未来中国风速变化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滢  罗勇  赵宗慈 《大气科学》2010,34(2):323-336
利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WCRP/CMIP3) 提供的, 参加IPCC AR4的19个气候模式和国家气候中心为IPCC第五次报告研发的新一代气候模式 (BCC_CSM1.0.1) 及模式集成, 考虑高排放 (A2)、 中等排放 (A1B) 和低排放 (B1) 三种人类排放情景, 预估21世纪中国近地层 (离地10 m) 风速变化。预估结果表明: (1) 21世纪全国平均的年平均风速呈微弱的减小趋势, 且随着预估情景人类排放的增加, 中国年平均风速减小趋势越显著。 (2) 冬季 (夏季) 全国平均风速呈减小 (增大) 趋势, 人类排放量越多, 冬季 (夏季) 风速减小 (增加) 程度越大。21世纪我国风速夏季 (冬季) 增大 (减小) 与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亚洲夏季风 (冬季风) 增强 (减弱) 有一定关系。 (3) 与20世纪末期 (1980~1999年) 相比, 21世纪初期 (2011~2030年) 中国区域年平均风速A2情景下略偏小, A1B和B1情景下年平均风速无明显变化; 21世纪中期 (2046~2065年) 和后期 (2080~2099年), 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年平均风速均比20世纪末期风速小。 (4) 21世纪初期、 中期和后期均表现为冬季 (夏季) 平均风速比20世纪末期冬季 (夏季) 平均小 (大)。 (5) 夏季中国中北部和东北地区风速偏大, 其余地区风速无明显变化或略偏小; 冬季除了东北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外, 中国大部地区风速偏小。绝大部分地区超过50%模式一致地预估上述风速变化形式,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64.
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触发作用和对断层的应力加卸载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和研究了汶川M_S 8.0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对后续6次强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并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附近活动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加卸载作用。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图案复杂性强,主要由发震断裂复杂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震源断层活动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两种性质决定。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多数强余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附近的断裂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川断裂中段和北段、岷江断裂南段和灌县-江油断裂南段,主要是以强烈的库仑破裂应力加载作用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强余震序列的孕育、加速以至于发生;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受到了轻微的应力加载作用;龙泉山断裂带、华莹山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主要受到了轻微的卸载作用。  相似文献   
365.
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6月和9-10月对黄河干流13个河段和4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83属150种,其中有硅藻59种,绿藻55种,蓝藻24种,甲藻4种,裸藻4种,金藻2种,黄藻1种和隐藻1种,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6.90×104cells/L和0.940mg/L.从大的格局上看,浮游植物群落在种类数、种类组成和现存量上均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性可从河流流速、泥沙含量和受污染程度得到解释.根据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黄河干流各河段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1986年的资料相比,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属数下降了9.8%,而平均生物量升高了128.7%,且在种类组成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河流污染程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366.
目前,城市、平原地区的似大地水准面建立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但在矿区进行高程拟合时,由于地面高低起伏没有规则,其似大地水准面的拟合精度并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利用遗传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方法精化似大地水准面,采用移去-恢复法对残差进行建模,使用EGM 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地形起伏信息来精化求解似大地水准面和参考椭球面之间的高程异常,同时着重分析了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地形变化信息对高程异常求解的重要性,并使用某矿区实测数据(GPS、水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的精度要优于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和单一Elman模型,其外符合精度达到了1.14 cm,可以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367.
疏勒河上游径流组分及其变化特征定量模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稳定发展。定量分析和评估高寒山区径流的变化,有助于加强西北地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水安全。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西段的疏勒河上游作为研究区,利用包含冰雪消融模块的寒区水文模型分布式SPHY模型(Spatial Processes inHydrology model)对流域的径流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疏勒河上游近45 a径流组成及径流与各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率定期日径流和月径流模拟的Nash效率系数分别为0.62和0.86,验证期达到0.79和0.95,模拟的月径流与实测月径流过程基本一致;(2)径流由四部分组成,冰川径流占总径流的年平均比例为30.5%,融雪径流的占比为12.9%,降雨径流的占比为13.5%,基流的占比为43.1%;(3)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冰川径流与降雨径流均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4.66×106 m3·a-1和2.46×106 m3·a-1,融雪径流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幅度为1.01×106 m3·a-1;(4)近45 a年径流增加了69.6%,冰川融水对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达到48%,非冰川区降水增加的贡献率达到52%。  相似文献   
368.
基于多尺度边缘约束的重力场信号的向下延拓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尺度边缘检测理论,研究改善重力场信号向下延拓稳定性的新方法,简要介绍了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的基本原理,以EGM96重力场模型为例分析了地球重力场的多尺边缘。提出了基于多尺度边缘约束的向下延拓方法,并给出了模拟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多尺度边缘约束改善向下延拓的稳定性是可行的,在观测值信噪比较差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9.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彦随  李裕瑞 《地理学报》2010,65(12):1602-1612
利用1996 年、2000 年和2005 年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据,基于GIS 技术和模型方法,分析了县域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变化态势及其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县域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变化均呈先增后减态势。1996-2000 年,耕地总量、劳动力数量分别增长2.70%和1.40%;2000-2005 年,耕地总量、劳动力数量分别减少1.51%和8.18%。②“胡焕庸线”是刻画中国耕地和劳动力变化格局的重要分界线。沿此线带状区域内因退耕还林造成耕地快速减少,而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其西北部区域耕地快速增加,农业劳动力也在增长;其东南部区域耕地明显减少,而农业劳动力减少速度更快,二者呈现协调态势。③ 耕地非农化进程中县域劳动力转移效率呈下降趋势。1996-2000 年和2000-2005 年,全国分别有447 个和505 个县域的耕地减少和劳动力转移呈良性变化,90%的县域劳耕弹性系数(LFEC) 的中位数分别为4.58 和2.97。④ 基于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聚类方法,可将1996-2005 年中国县域耕地与劳动力变化的耦合特征划分为9大类型区。多情景模拟分析表明,2005-2015年的LFEC趋势值为2.55。  相似文献   
370.
Soil erosion is a major threat to ou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n important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one of the regions that suffered more severe soil erosion and undergoing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amed Grain-to-Green Program has now been operating for more than 10 years. 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vari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the response of precipita- 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o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study,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annual soil loss caused by water erosion.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The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between 2000 and 2010 averaged for 15.2 t hm-2 a 1 and was characterized as light for the value less than 25 t hm-2 a-1.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higher than 25 t hm-2 a-~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gully and hilly regions in the central, southwestern, and some scattered areas of earth-rocky mountainous areas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showed a deceasing trend in recent decade and reduced more at rates more than 1 t hm 2 a 1 in the areas suffering severe soil loss. Benefited from the improved vegetation cover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wa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es- pecially in the east of Yulin, most parts of Yah'an prefecture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west of Luliang and Linfen prefectures i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The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 responding to soil erosion in these areas showed the relatively higher contribution than the precipitation. However, most areas in Qingyang and Dingxi pre- fe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and Guyuan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were predomi- nant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