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9篇 |
免费 | 1371篇 |
国内免费 | 13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06篇 |
大气科学 | 2233篇 |
地球物理 | 2338篇 |
地质学 | 1524篇 |
海洋学 | 820篇 |
天文学 | 383篇 |
综合类 | 322篇 |
自然地理 | 3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324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276篇 |
2019年 | 392篇 |
2018年 | 247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337篇 |
2014年 | 406篇 |
2013年 | 378篇 |
2012年 | 396篇 |
2011年 | 360篇 |
2010年 | 382篇 |
2009年 | 363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350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225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63篇 |
1997年 | 144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95篇 |
1994年 | 170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118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60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F.7感染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胸部CT表现差异,提高对近期COVID-19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奥密克戎BF.7毒株不同临床转归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点,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A组103例,男65例,女38例,平均年龄(73.98±11.53)岁,B组23例,B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73.43±12.53)岁;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胸部CT病灶分布、密度,累及肺叶情况的差异。结果:12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病灶在左肺上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双肺中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病灶均以磨玻璃阴影、实变为主,范围较A组大。结论:中型COVID-19转为重症患者的胸部CT表现有别于未转为重症者,分析其影像特点,可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
因基阵各通道不均衡,使得水声接收系统波束形成时,目标检测、方位估计等性能经常达不到预期。分析了各通道信噪比、辐值、相位影响波束信噪比的机理,提出了一种减小基阵各通道不均衡的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水声接收系统的目标检测、方位估计等性能。 相似文献
73.
库水位升降联合降雨作用下库岸边坡中的浸润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库岸边坡中的地下水对其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公式用来计算岸坡中的浸润线。为此,建立隔水底板呈缓倾角的均质岸坡模型,采用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浸润线作为非稳定渗流的初始值,推导出库水位升降联合降雨作用下该模型中浸润线的近似解析解。利用Geo-Slope中的SEEP/W程序,对浸润线的近似解析解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库水位升降和降雨的组合条件下,由近似解析解确定的浸润线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对库水位升降联合降雨作用下赵树岭滑坡中的浸润线进行研究,利用实测浸润线验证了近似解析解的正确性,并预测了赵树岭滑坡在快速蓄水、快速蓄水+暴雨、快速泄水及快速泄水+暴雨4种工况下(库水位波动范围为145~175 m)浸润线的变化情况。最后,从解析解的适用条件出发剖析了近似解析解误差产生的原因,为应用浸润线解析解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连续运行的降水探测时段中对降水频谱进行在线分析的新的应用方式。详细介绍了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线分析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典型降水频谱个例,分析了可获得的多个潜在的气象参数和信息。并指出,该在线分析方式的实施可以使风廓线雷达的应用领域从晴空探测向降水测量拓展;有效缓解当前风廓线雷达应用存在的瓶颈问题;间接证明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组网间距不固定的观点。文章分析说明,随着在线分析方式的推广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将成为单站精细化气象探测和预报/服务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5.
76.
77.
基于等高线生成三维地形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等高线地图的获取、处理以及读懂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利用等高线生成三维地形也需要板为专业的软件工具或编程能力。提出了一种快速生成三维地形的方法,利用软件对图形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实现了快速生成某地区的三维地形图,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对专业能力要求低,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78.
79.
针对近似核线影像,设计了轻量级的线状多尺度三角塔结构,通过多尺度下复合特征的极值检测,得到大量稳定特征点,进行特征点尺度和位置的拟合以提高算法对影像变形和核线几何计算误差的适应性,然后对特征点进行复合分量的综合描述,并采用属性特征和数值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在预测区间进行快速匹配,最后采用微分纠正法提高同名点定位精度。实验表明,本算法能够快速得到分布均匀、密度较大的可靠同名点精度约0.1像素级。 相似文献
80.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十年的探测结果, 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层云降水频次较对流降水频次高出两倍以上, 而对流降水强度至少是层云降水强度的4倍; 就整个中国南方而言, 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相当。日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 层云降水出现时间并不集中, 但这两类降水的频次日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对降水廓线日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廓线的日变化主要表现在“雨顶”高度的日变化, 即对流降水云的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变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降水廓线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率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了对流降水的“雨顶” 高度日变化较层云降水剧烈, 降水率的日变化则相反, 且层云降水率的地域性特征更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