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全省雷电监测定位网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动气象站在山西省投入业务运行已近三年,其使用大大减轻了观测员的劳动负荷,增强了气象资料的观测密度、信息量,并且提高了资料传输的及时性和利用率。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观测数据产生各种偏差,同时也给观测员造成很大的麻烦。晋城气象观测站作为山西省首批自动站点之一,使用的是长春气象仪器厂生产的DYYZⅡ型地面气象综合有线遥测仪,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对一些故障原因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在此作一简要分析。1采集器故障a)采集器不能存储数据,并出现乱屏现象,甚…  相似文献   
252.
王震洲  张书娟 《气象科技》2018,46(6):1098-1102
目前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测评工作大多由工作人员借助照相机、经纬仪和激光测距仪等工具测量评估指标手工计算出测评结果,该方法中人为测量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客观的测评结果。本文提出基于全景图像自动处理的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全景图和挡角图制作方法。通过旋转式相机、激光测距仪来获取气象观测站四周环境相邻且互相重叠的多张图像。然后采用柱面全景图的拼接方法将采集的图像生成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全景图。利用"渐入渐出"的方法对全景图像进行融合,通过对全景图像进行滤波处理、二值化处理、形态学处理、边缘检测来完成图像预处理,进而计算得到全景图像最大边缘像素点坐标、观测场周围障碍物的实际高度、障碍物到观测场中心的距离以及障碍物到测场中心的最大仰角,并将测评结果实时展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测评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253.
根据汉滨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实际状况,针对气象站观测室内部的设备和通信设施等弱电系统,从屏蔽、接地、综合布线、等电位连接和过电压保护等方面进行防雷电感应设计;对室外观测场各观测仪器设备,从防直击雷保护和防雷击电磁脉冲等方面提出具体、针对性的防护设计。  相似文献   
254.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烟台船舶及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工作状况的观察。对其当前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船舶、浮标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及维护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55.
为解决国家气象观测站备份站漏测要素导致的无法真正与主站实现互为双备份的问题,利用网络转换和信号分离方法,通过智能串口转换器和智能集线器,在技术上率先实现了本异地观测数据实时采集和单套无备份传感器数据共享功能。该技术基于TCP/IP协议,通过智能串口转换器,将数据推送至异地远端业务计算机,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站远程实时数据采集,同时,本地业务计算机仍保持原有采集、备份功能。再采用MODBUS RTU和MODBUS TCP两种协议,通过智能集线器,在业务计算机上采用一问一答的访问方式,实现多台计算机同时访问主、备采集器获取采集数据,达到单套无备份传感器数据共享的目的。另外,建设视频监控、多线路网络通讯保障及供电自动化保障等附属设施,从而实现本、异地4台业务计算机数据直传及备份站全要素采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56.
自主式深海海底溶质通量原位观测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深入了解深海海底界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及机制的观测需求,综述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着陆器,lander)在深海海底溶质通量监测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海底观测站的设计与实施技术,分析总结了深海自主式原位观测站在沉积物-水界面化学组分通量的观测机理,讨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自主式海底观测站具有可灵活机动选择观测地点、操作简单、便于多参数综合测量的特点,为获取深海海底长时空尺度综合参数资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根据目前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特点,提出了自主式海底观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57.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与瑞典合作开展了一次历时6年的大规模、综合性西北科学考察活动,覆盖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图1),内容涉及地质、古生物、考古、气象、地理、水文、历史、文化和民俗等.这次科考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德国航空公司开辟欧洲至新疆的欧亚航线进行气象、地质考察,因此,科考团在新疆的气象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