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刘洪涛  曾联波 《地质通报》2004,23(7):676-679
根据岩石声发射记忆信息,并结合构造变形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喜马拉雅运动的构造期次和强度进行了研究。喜马拉雅运动在库车坳陷分为3期,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增强,平均最大有效应力值分别为55.7MPa、63.6MPa和79.4MPa,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库车坳陷构造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至南依次变晚。在喜马拉雅运动强烈的构造挤压作用下,库车坳陷广泛发育逆冲构造,包括断层相关褶皱、对冲构造、背冲构造、构造三角带、叠瓦构造、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等。喜马拉雅运动对库车坳陷油气的生成、储集性能、圈闭、运聚与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气形成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2.
多数恶性入侵水生植物都是克隆植物,阐明克隆整合属性对其潜在入侵性的影响对了解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克隆整合(匍匐茎连接)对入侵本地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种群时的光合性能、生长、竞争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探讨克隆整合对该植物入侵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竞争显著降低了喜旱莲子草的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总生物量、分株数和总匍匐茎长;但克隆整合却显著促进了竞争环境中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提高了其光合特性、根冠比以及对本地物种的竞争力,因而有利于其入侵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3.
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赵建  朱伟  赵联芳 《湖泊科学》2007,19(1):32-38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V类水体;当水力负荷为750mm/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Mn去除率约为50%-60%,TN去除率约为40%-50%,TP去除率约为30%-40%,能够将劣V类水处理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表明其对污染河水处理的有效性.研究人工湿地内部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河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池,尤其是表层30 cm处,而上行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与可能与污染河水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湿地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表现为滤料及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及月平均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和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异常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在1965年存在加强突变,且1970年以后热源加强趋势十分显著.此外,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具有年代际关系,表现为1977/1978年前春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与东亚夏季风存在负相关关系,1977/1978年后两者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5.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RT和3G68 PR 1998-2005年8 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南半岛地区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夏季,中南半岛西侧沿海和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为降水大值区和降水日方差大值区.陆地上平原地区和远海海面降水主要出现在16-19LST(local standard time);沿海海面在07-10LST达到降水最大值.降水在白天由沿海分别向内陆和远海海面传播;夜间,降水从远海海面向沿海地区回传,但没有发现内陆向沿海地区回传.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的一南一北两个区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其原因与降水的传播有关.01-04LST,降水大值区出现在泰国湾东部沿海,并向中南半岛岛内传播,16-19LST在长山山脉西南侧形成降水大值区,之后降水进一步沿山脉向西北传播,并于次日01-04LST传到长山山脉西北侧区域,通过降水的这种传播特征从而导致长山山脉迎风坡一侧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6.
将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应用于海洋平台设计选型中,根据多个属性的估计值,结合决策者的偏好,通过综合评价,在若干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考虑到在概念设计阶段对于属性特征值及属性权重值的估计带有一定的模糊不确定性,将属性特征值和属性权重值表示为模糊数的形式,并且根据模糊集理论的表现定理得出各个设计方案的决策值.根据模糊数排序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排序并得到最优设计方案.总之,该研究为海洋平台设计方案的选型决策提高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肝脏肉瘤样癌(SHC)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HC患者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其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SHC在CT平扫上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呈低密度,大小范围从4.2 cm×4.7 cm至14.0 cm×11.0 cm不等。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呈环形或早期强化,多见大片坏死区。MRI上T1WI及T2WI病变实质信号不均匀,可见囊性变和坏死区,DWI呈明显的弥散限制性改变;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实性成分渐近性强化并可见假包膜出现延迟强化,6例病灶中心出现不同程度坏死;5例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SHC细胞呈多角型和梭形,肿瘤组织内可见广泛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K为阳性。结论:SHC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有助于深入了解SH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益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8.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重和家系存活率的测定,对不同家系和不同时期的生长、存活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鲟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5月龄、14月龄体重、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02%、31.46%、9.59%、10.65%;不同俄罗斯鲟家系间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5月龄阶段,F1205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40.21%,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120.83%,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4月龄阶段,F1213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17.6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0.64%,但不同月龄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两个标准化养殖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平均养殖存活率较高,但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3.15%、5.28%。本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并为下一步的遗传选育提供了选育材料。  相似文献   
109.
文章阐述地勘单位可能产生潜亏的各种表现、成因及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0.
As we now know, there are at least two major difficulties with general rel- ativity (GR). The first one is related to its incompatibility with quantum mechanics, in the absence of a consistent, widely accepted theory that combines the two theo- ries. The second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ark sectors-inflaton,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by the energy-stress tensor, which are needed to explain a variety of astronomical and cosmological observations.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the dark sectors themselves do not have any non-gravitational or laboratory evidence. Moreover, the dark energy poses, in addition, a serious confrontation between funda- mental physics and cosmology. Guided by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we are led to an idea that the source of gravitation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GR should be modified. The result is in striking agreement with not only the theory, but also the ob- servations, without requiring the dark sectors of the standard approach.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atural explanations to some unexplained puzz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