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14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303篇
地质学   1528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3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9 毫秒
991.
1960-2013年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极端气温变化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  白红英  苏凯  黄晓月  孟清  郭少壮 《地理学报》2018,73(7):1296-1308
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极端气温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事件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60-2013年秦岭3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RClimDex软件、克里格插值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秦岭山地陕西段(简称秦岭)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秦岭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分别为10.48 ℃、16.44 ℃和6.18 ℃;秦岭北坡气温在低海拔区高于南坡,在中、高海拔区低于南坡;南北坡的气温差值在低海拔区域最小,中海拔区域最大。② 秦岭极端气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变化的敏感区域位于南坡的镇安、柞水和北坡的周至、户县。③ 秦岭北坡极端气温频率的变化更明显,秦岭南坡极端气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更明显;且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白昼。④ 秦岭极端气温的变暖速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高海拔区域极端气温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最明显,中海拔区域极端气温持续时间的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2.
莒县灰岩地层产状较陡,多被断裂切割成若干个SN向窄条带状分布的小块段,岩溶发育具有不均一性,地下水资源缺乏,灰岩地层富水性研究对当地水源供给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王庙富水块段为例,依据"1∶5万东莞幅、招贤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调查分析数据,系统地进行富水性研究,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动力条件4个方面分析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认为只要在这4个方面具备有利条件,就有较大可能形成相对富水块段。该次在灰岩地区找水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在其他灰岩地区开展找水工程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北部湾盆地涠洲12-X油田岩心物性、扫描电镜、粒度分析、薄片和铸体薄片镜下鉴定、(钻)测井及3D地震等资料,研究钻前预测储层质量、优势渗流通道、调整开发方案及挖潜剩余油,分析油田涠洲组三段储层物性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涠洲12-X油田涠洲组三段储层整体具有中孔中—低渗特征。沉积微相对涠三段碎屑岩储层的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辫状分流河道好于河道侧缘好于分流间湾)。影响储层物性的沉积因素主要是粒径和分选性。粒度中值与分选因数呈正相关关系,粒度越粗,分选性越好,物性越好。储层物性受热压实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与镜质组反射率呈负相关关系;胶结物的体积分数与孔隙度、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溶蚀作用使储层的物性变好。该结果为类似区块钻前预测、优势渗透通道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徐栋  杨敏  胡斌  王晓丹 《海岸工程》2016,35(3):43-51
研究区域黄骅岸段内油气资源丰富,其人类活动也日益频繁。人工开发改变了该岸段的水动力环境,进而对岸滩的冲淤演变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先后对该区域的断面测量、粒度测试以及放射性测年等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了黄骅岸段在进海路修建的影响下产生的岸滩冲淤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认为其岸滩整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略冲刷状态,沿海围垦、筑堤造坝等岸边人工设施的修建是改变岸线的主要营力与原因。本文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泥沙冲淤与岸滩演变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参考,对研究渤海西海岸乃至整个中国海岸的岸滩演变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识别出了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内部发育浸染状方铅矿和矿化的隐爆角砾岩,岩体外接触带硅化、绿泥石化及银铅锌矿化强烈,这指示双尖子山矿床的银铅锌矿化和蚀变作用与斑状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对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该岩体16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2.3Ma,该年龄可近似代表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年龄。上述结果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尽管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已揭示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侏罗纪成矿事件,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早白垩世(~135Ma)是大兴安岭南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峰期,因此忽视了侏罗纪成矿事件的重要性。鉴于双尖子山矿床银、铅和锌的资源量均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作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侏罗纪成矿作用的强度可能并不亚于早白垩世,应在今后的找矿勘察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6.
江南造山带位于华夏与扬子地块之间,发育大量新元古代火成岩,是研究地球早期壳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演化的理想对象。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板块演化研究已初具雏形,但对其西南段构造演化还争议不断,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构建与区域地质特点吻合的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本文以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梵净山为研究区,基于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结果,针对侵入于梵净山群(沉积时代850~830 Ma)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样品开展原位锆石年代学研究。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侵入于梵净山群的3个辉长岩体结晶年龄分别为813 Ma、804 Ma、748 Ma。结合前人发表数据,提出梵净山地区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晋宁Ⅰ期(850~825 Ma)、晋宁Ⅱ期(820~750 Ma),分别对应于梵净山期、下江期盆地演化。该岩浆岩年代学格架与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吻合,形成了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岩浆活动记录。这套沉积-岩浆组合的大地构造背景尚不明确,需要通过大地构造相分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997.
滇西北北衙金矿床是与富碱斑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矿床的分布与接触带构造及斑岩体产出的断裂构造息息相关,这为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笔者通过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2个元素组合:Au-Ag-Fe-Cu-Sb-Hg-Sn-Pb-Co-Mo;Zn-Pb,绘制元素组合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图。据图可以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同时认为笔架山矿段成矿规模虽较万硐山矿段小,但是具有较大勘查潜力。  相似文献   
998.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增多,定向井及水平井位移越来越长,遇阻通井现象频频发生,完钻电测一次成功率低,影响了建井周期。本文通过对川西、川东北等地区部分定向井及水平井完井电测遇阻原因分析,从钻井液角度出发,提出“强抑制-交联-固壁”技术、高效润滑段塞技术等相应对策提高电测一次成功率。现场应用表明,这些钻井液技术对策为提高完井电测一次成功率、解决电测遇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陈勇  杨伟平  冯杨 《探矿工程》2016,43(7):42-44
涪陵页岩气井钻井过程中井漏频繁,类型多样,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特别是三开长水平段发生漏失油基钻井液甚至固井时发生漏失,影响了固井质量及后期页岩气的开采。针对长水平段漏失井特点,研究了一系列井眼准备技术、高效纤维隔离液封堵技术、管外浆柱结构优化技术、漏失井固井压稳技术,增强堵漏性能,提高固井质量。随着区域不断地扩大,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