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天文学   4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仅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采用了地面和空同时的光谱观测激变变星中正处于吸积过程的白矮星,在激变变星(CV)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全新的途径。这些光谱探测开拓了恒星包层、角动量团儿CV演化中吸积物理学研究的新前没中。这篇评论包括了激变变星中的白矮星研究的方方面面:(1)表面温度;(2)吸积加热和冷却的不;(3)在高度倾斜的CV中吸收幕帘(盘的上面的大气)的影响和特点;(4)白矮星光球的化学丰度;(6)吸积带;(7)吸积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
“钱德拉”拍摄的第谷超新星遗迹。在遗迹的左下部有一个X射线发射弧(蓝色)。一些证据表明,这个弧形结构可能源于一颗白矮星爆炸后,将伴星表面的物质吹离时所产生的激波。  相似文献   
13.
DA白矮星光谱在光学波段主要由巴尔默线主导,谱线比较宽,且谱线轮廓不对称,传统的线心方法确定视向速度非常困难。介绍了一种基于利用白矮星的有效温度(Teff)和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选择理论模板,通过交叉相关方法确定DA白矮星的APP速度,减去白矮星的引力红移得到白矮星的视向速度。测试发现对于有效温度高于10 000 K且信噪比大于20的DA白矮星的低分辨率光谱(R~2000),精度在10 km/s以内。基于这种方法测量了SDSS DR7的DA白矮星观测样本的视向速度,统计发现在1 000 pc内,视向速度的平均值接近于0。  相似文献   
14.
行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正在从白矮星身上寻找证据。因其在已知生命演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来说,寻找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寻找其他行星上的水目前仍是一项进行中的挑战。近十年来,在行星被白矮星瓦解和吞噬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它们的成分进行了探测。由于重元素很快就会下沉到它们富含氢和氨的表面之下,在白矮星上探测到的任何金属(除了氢和氮之外的所有元素)都必定来自落到它之上的行星残骸。得益于这个过程,相比于地球内部的成分,天文学家对死亡太阳系外行星的内部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核物质和奇异夸克物质, 仅由两味夸克构成的轻夸克物质(即ud夸克物质)有可能更稳定. 而对于由这三类物质构成的典型物质集团, 研究发现如果ud夸克物质具有较大的对称能, 那么其物质团会在特定大小(重子数$A\approx1000$)时最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存在由ud夸克物质团和电子构成的致密矮星, 即ud夸克矮星.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类ud夸克矮星的结构可知: 相较于传统的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白矮星, ud夸克矮星通常具有较小的半径, 而被正常物质覆盖的ud夸克矮星的半径则在它们之间, 这与最近观测到的质量和半径都异常小的白矮星相符.  相似文献   
16.
sdBVrs型热亚矮星是一类特殊的热亚矮星,观测显示它们同时具有p模和g模的脉动.目前这一类热亚矮星的演化起源仍然缺乏完备的解释.对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模型进行详细计算表明,并合模型的结果符合sdBVrs型热亚矮星的表面有效温度、重力加速度等观测特征,并且能够激发出稳定的p模和g模脉动.因此,氦白矮星与小质量主序星并合是形成sdBVrs型热亚矮星可能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研究ROSAT X射线选亮近类星体巡天的选择判据,从1995年4月至1996年10月期间,利用北京天台2.16米望远镜进行了试验观测,发现了73个类星体,27个赛弗特星系,1个BL Lac侯选体,1个白矮星和1个激变变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了星族IRGB/AGB星外壳结合能为零时的核质量与其初始质量的关系,发现此关系与Weidemann和Koester得到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的相符,并与Zhang和Kwok得到的行星状星云核质量分布的观测结果相符合,采用相同的假设,本还得到了星族Ⅱ恒星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对于相同的初始质量,星族Ⅱ恒星的终止质量比星族I的大-10-20%。  相似文献   
20.
Asteroseismology is a powerful tool used for detecting the inner structure of stars, which is also widely used to study white dwarfs. We discuss the asteroseismology of DAV stars. The period-to-period fitting method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cluding its reliability in detecting the inner structure of DAV stars. If we assume that all observed modes of some DAV stars are the l = I cases,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model fitting will be always large. If we assume that the observed modes are com- posed of I = 1 and 2 modes,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model fitting in this case will be small. However, there will be modes identified as l = 2 that do not have ob- served quintuplets. G29-38 has been observed spectroscopically and photometrically for many years. Thompson et al. made 1 modes identifications in the star through the limb darkening effect. With 11 known I modes, we also study the asteroseismology of G29-38, which reduces the blind l fittings and is a fair choice. Unfortunately, our two best-fitting models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previous atmospheric results. Based on factors like only a few observed modes, sta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eigenmodes, identification of spherical degrees,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and realistic models and so on, detecting the inner structure of DAV stars by asteroseismology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