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58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676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极光是日地能量耦合过程中粒子沉降到极区电离层的最直观表现,对于理解地球空间环境及预测空间天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3—2009年的北极黄河站的多波段地面极光观测,结合DMSP卫星粒子沉降探测,对磁正午附近的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沉降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在10—13磁地方时(MLT)630.0 nm的极光发光占主导,以低能粒子沉降为主;而在13—14MLT,630.0 nm/427.8 nm极光强度比值降低,沉降粒子能量较高.另外,利用极光强度与沉降电子的能通量以及极光强度比值与平均能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初步建立了北极黄河站磁正午附近极光强度与沉降粒子能量关系的反演参数模型,为将来空间天气的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122.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全球GPS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246个GPS接收台站的TEC观测资料,观测研究了2011年5月28日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出现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ID),并给出了中国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结果表明:在磁暴恢复相期间,我们一共监测到两个LSTID事件,一个发生在午夜前的中国西南地区,另一个发生在午夜后的东北地区.TEC二维成像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两次LSTID在中国地区的连续传播过程,西南地区午夜前的LSTID由低纬向中纬沿北偏东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6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约500km;东北地区午夜后的LSTID由中纬向低纬沿南偏西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7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可达1400km.对TEC扰动进行互谱分析得到两次LSTID的传播参量,发现午夜前的LSTID的水平传播相速度和相对扰动振幅的平均衰减率都比午夜后的LSTID的要大,这可能是由午夜前西南地区较高的背景垂直TEC0及背景大气温度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午夜后的LSTID是由北极区活动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通过对高纬地区水平地磁分量H的分析,可以估计出其激发源应位于140°E以东,42°N以北的1400~2600km范围之内;而对于午夜前的LSTID,则可能是由赤道电集流引起的焦耳加热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3.
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完成正式组网,有必要对BDS的定位性能进行精度评估与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在MGEX (Multi-GNSS Experiment)选取8个测站5天的观测数据,以北斗二号/北斗三号(BDS-2/BDS-3)为主分析BDS-2/BDS-3、BDS-2/BDS-3/Galileo、BDS-2/BDS-3/GPS、BDS-2/BDS-3/GPS/Galileo四种不同组合卫星系统静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试验结果表明:BDS-2/BDS-3静态PPP在东(E)、北(N)、天顶(U)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优于2.49 cm、2.27 cm、4.04 cm和34.6 min、19.3 min、28.1 min;BDS-2/BDS-3/Galileo静态PPP在E、N、U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优于1.81 cm、1.65 cm、2.94 cm和20.4 min、13.0 min、18.6 min;BDS-2/BDS-3/GPS静态PPP在E、N、U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优于1.67 cm、1.62 cm、2.82 cm和18.3 min、10.2 min、16.1 min;BDS-2/BDS-3/GPS/Galileo静态PPP在E、N、U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优于1.46 cm、1.40 cm、2.45 cm和14.5 min、9.3 min、14.5 min.   相似文献   
124.
长距离网络RTK是实现GPS/BDS高精度实时定位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核心是长距离参考站网GPS/BDS整周模糊度的快速准确确定。本文提出了一种长距离GPS/BDS参考站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首先利用GPS双频观测数据计算和确定宽巷整周模糊度,同时利用BDS的B2、B3频率观测值确定超宽巷整周模糊度。然后建立GPS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和大气延迟误差的参数估计模型,附加双差宽巷整周模糊度的约束,解算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并建立参考站网大气延迟误差的空间相关模型。根据B2、B3频率的超宽巷整周模糊度建立包含大气误差参数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模型,利用大气延迟误差空间相关模型约束BDS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克服了传统的使用无电离层组合值解算整周模糊度的不利影响。采用实测长距离CORS网GPS、BDS多频观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实现长距离参考站网GPS/BDS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准确固定。  相似文献   
125.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6.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现象一般出现在震前1~5天内,也有部分地震前出现两次及以上扰动现象.分析表明,在赤道和中低纬地区更容易观测到明显的电子浓度扰动,即异常震例基本发生在纬度±40°以内(18次),更是以±20°内居多(13次).此外,震源深度对电子浓度扰动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震级大小则与扰动幅度基本上呈正相关;震前出现的电子浓度异常有时会受到地磁活跃的共同影响,此时的扰动幅度一般较大.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联合地基和天基手段共同观测,并从机理上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7.
GPS地面台网和掩星观测结合的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GPS地面台网和掩星观测结合的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的原理、算法和基于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反演结果的比较表明,联合地基GPS与掩星观测数据进行重建,电子密度整体图像的重建质量特别是其垂直结构的重建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平静日和磁暴期间两种条件下利用实测数据的重建结果表明,GPS地面台网和掩星观测结合的电离层层析可以获得电离层电子密度在高度-纬度-经度-时间四维空间中的变化.重建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磁暴期间电离层负相暴效应,表明结合GPS地面台网和掩星观测的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可以有效地监测扰动条件下的大尺度电离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分析了我国海南地区1965-1975年期间的电离层F2层的临频偏移,发现骚扰的基本形态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是一致的。但对某些持续几天的电离层大扰动,海南地区的F2层的临频偏移具有明显的周期为24小时的重现性。为了比较,本文还分析了广州站(1964-1976)、武昌站(1968)和满洲里站(1965-1975)的F2层的临频偏移,发现广州站也大体上同时出现这种24小时的重现现象,但满洲里没有这种现象。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电离层骚扰有很强的地区性,如在海南与满洲里站都很平静的情况下,武昌站可出现很强的扰动。  相似文献   
129.
地震-电离层扰动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地震-电离层扰动机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的数据观测方法,总结了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电离层扰动的应用发展情况以及基于卫星测量数据对异常辐射源定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无线电探测方法的实验情况和数据分析方法,为未来中国探测电离层扰动进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