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本文利用赣榆站获得的精细Hα资料,分析了同NOAA6327和6331活动区相关的一个大暗条的活动情况,这是一个部分宁静和部分活动的复合暗条,伴有频繁的分裂和重现。特别是在10月29日附近活动区的耀斑活动后将它激活,暗条在耀斑的MHD长波的激发下,呈现出强烈的红移特征-向下沉降,本文利用VanTedetal所发展的暗条电流模型来解释暗条的活动,针对不同的背景场形式和参数,计算了暗条的不稳定(向上或向  相似文献   
63.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核旋仪分量补偿测量原理与磁偏角补偿测量原理的推导,得出对分量补偿电流与偏置补偿电流进行选定的数学方法,并将这种选定方法应用到新一代数字化分量核旋仪的设计中。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选定精确、方便适用。  相似文献   
65.
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其首次引雷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郄秀书  杨静  蒋如斌 《大气科学》2010,34(5):937-946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 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 质量轻, 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 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 (SHATLE2009) 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次, 共包括6次大电流回击过程, 采用0.5 mΩ的大功率同轴分流器和宽带光纤传输技术测量到了0.1 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30 m、60 m和480 m处的电磁场和6000 f/s的高速摄像观测资料。6次回击的电流峰值分布范围为11.2~16.3 kA, 几何平均值12.8 kA; 半峰值宽度为7.4~34.9 μs, 几何平均值21.6 μs; 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5~1.4 μs, 几何平均值1.0 μs。成功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证明新型引雷火箭安全性能好、可靠性高, 其成功研制为雷电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 以及雷电流波形资料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对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电防护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基于ADTD系统的雷电流波头陡度频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6 2008年在重庆地区监测的729598次闪电进行统计,重点分析雷电流陡度的频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流波头陡度及其频率随极性不同而差异较大,正闪陡度明显大于负闪陡度,而同陡度负闪频率却显著大于正闪;雷电流幅值与陡度相关系数为+0.613;采用电力行业标准DL/T620推荐波头时间反推得到的雷电流陡度和采用Ciger推荐公式计算得到的雷电流陡度的概率分布特征与统计特征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DTD系统获取雷电流陡度资料的局限性,为合理选取雷电流陡度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A dataset of surface current vectors with error estimate from 1999 to 2007 is derived from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Argo) drifting on surface over the global ocean. The error of the estimated surface currents is about 4.7 cm s-1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accuracy of the currents determined from the surface drifters. Geographically, the Argo-derived surface currents can fill many gaps left by the Global Drifter Program due to the greater number of floats, and can provide a complementary in situ observational system for monitoring global ocean surface currents. The surface currents from the Argo floa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surface drifter-derived currents and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gram (TAO) measurements. The comparisons show good agreement for both the current amplitude and the direction of surface currents. Results indicate the feasibility of obtaining ocean surface currents from the Argo array and of combining the surface currents from Argo and the ocean surface drifters for in situ mapping of the global surface currents. The authors also make the dataset available to users of interest for many types of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68.
吴宁  李燕  沈呈彩  林隽 《天文学进展》2012,30(2):125-158
从理论和观测两个方面来介绍和讨论出现在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电流片及其物理本质和动力学特征。首先介绍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模型中,磁重联电流片是如何在爆发磁结构当中形成并发展的,对观测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然后介绍观测工作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理论模型预测的电流片进行证认和研究的。第三,将介绍观测研究给出了哪些过去所没有能够预期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深入研究耀斑一CME电流片以及其中的磁重联过程的理论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挑战性的意义。第四,讨论最新的与此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实验。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课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69.
为了深入研究雷电产生的微波热辐射特征,从2016年初夏开始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在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实验基地开展了连续4年的观测实验,根据雷电热效应的特征,制定了观测方案,并为地基微波辐射计设置了“引雷观测模式”。结果表明,地基微波辐射计具有对雷电热效应产生响应的能力。2017—2019年,辐射计一共成功捕获了30次人工触发闪电,观测效率逐年增长,平均为71.4 %;微波亮温脉冲幅度的最大值约125 K。结合其中28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数据,分析了亮温脉冲幅度和雷电流积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发现了最大亮温脉冲幅度与总电流作用积分之间可能存在指数关系。根据亮温观测数据估算了雷电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平均约0.5 s,其中25次触发事件的雷电流热效应持续时间与雷电流持续时间变化较为一致,相关系数约0.73。  相似文献   
70.
电流变液中剪切模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由能极限计算电流变液的剪切模量, 发现在一定物质参数范围内, 周期性BCT 结构不再是电流变液的基态结构。讨论BCT 结构为基态条件下, 固体材料的介电常数、固态和液态材料的体积比、小球间距对电流变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