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74篇 |
免费 | 1956篇 |
国内免费 | 8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37篇 |
大气科学 | 1051篇 |
地球物理 | 1774篇 |
地质学 | 1877篇 |
海洋学 | 892篇 |
天文学 | 130篇 |
综合类 | 777篇 |
自然地理 | 6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346篇 |
2022年 | 387篇 |
2021年 | 455篇 |
2020年 | 344篇 |
2019年 | 439篇 |
2018年 | 340篇 |
2017年 | 379篇 |
2016年 | 379篇 |
2015年 | 423篇 |
2014年 | 561篇 |
2013年 | 437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486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436篇 |
2008年 | 420篇 |
2007年 | 359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301篇 |
2004年 | 267篇 |
2003年 | 232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90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64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3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0篇 |
1965年 | 19篇 |
1964年 | 7篇 |
1962年 | 7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针对点云精配准中最小二乘3D算法的先验权值无法自动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阈值定权的最小二乘3D匹配算法。以待匹配点云与目标点云中对应同名点间欧式距离作为约束条件,通过自适应阈值的方式,对同名点先验权重系数进行约束,提高了先验权重系数的有效性。通过实验证明,自适应阈值约束算法提高了最小二乘3D算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且优于主流的迭代最邻近点算法。 相似文献
83.
中亚地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是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度较大的区域。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MODIS)和云—气溶胶偏振雷达(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遥感数据,从宏观角度对2002-2015年中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时空分布特征及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型的扩散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HYSPLIT)讨论沙尘运输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① 中亚AOD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四季均值春(0.412)>夏(0.258)>冬(0.167)>秋(0.159),14年间呈现增加趋势;② 中亚AOD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咸海地区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其中,咸海地区AOD年均值为0.278,年均增幅为3.175%,主要受咸海退化所导致的干涸湖底裸露面积加大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AOD年均值为0.421,年均增幅0.062%,主要受温度和风速两方面的影响,不同季节下主导因素略有差异;③ 尘源区气溶胶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2 km范围内,沙漠上空气溶胶退偏比范围(10%~45%)略大于咸海上空(15%~30%);咸海地区色比值(0.3~0.8)小于沙漠地区(0.5~0.9),且在0~2 km和4~6 km有两个高频色比值分别为0.5和0.3,说明相比沙尘气溶胶,咸海地区的盐尘气溶胶球形程度较高,颗粒更小,飘散高度更高;④ 咸海地区盐尘潜在扩散方向主要以东北,西南和南为主,向东北方向的扩散距离最远,影响范围可达俄罗斯中部地区,西南方向扩散路径高度和距离较近,主要影响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但发生比例相对较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起尘后大部分沙尘颗粒仍沉降在尘源区附近,向东部地区扩散的沙尘气溶胶,主要影响中国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 相似文献
84.
85.
针对传统的变形监测建模方法一般针对单一监测点的变形预测模型,未考虑到监测点间相互作用的变形特点,该文分析了变形监测点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相关系数法对监测点进行分类,并将邻近监测点的观测序列值作为和时间因素等同的影响因子应用到建模过程中,利用高斯过程算法进行训练,建立预测模型。为提高高斯过程算法的模型预测精度,应选择适合工程案例最优协方差函数。通过实例分析,比较GM(1,1)、多点灰色预测模型和顾及邻近点变形因素的高斯过程等3种模型在基坑围岩、滑坡等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预测精度,表明该文算法考虑到监测点间的变形关联性,充分利用高斯过程在针对小样本、非线性数据建模时的高自适应性等优点,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6.
为了将空间坐标系变换由静态的、不随时间发生变换的情况推广到动态的、随时间发生变换以及任意角度发生变换的情况,基于单位四元数构造的旋转矩阵和罗德里格矩阵的完全等价性,揭示出空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变换与函数梯度的数学关系,推导出由函数梯度表示的空间坐标系变换的数学公式,在理论上说明了用函数梯度描述空间坐标系变换的方法。研究表明:在数学意义上,空间坐标系变换的本质是"场",可以用"场"的概念统一以任意角度发生旋转变换的空间坐标系变换特例。为进一步研究空间坐标系随时间发生连续变换的情况或以新的思路为运动载体定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7.
88.
码/载波相位扩散技术可使单频GPS接收机的测程从20km急剧扩大到400km。本文叙述其简单原理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9.
本文基于Haskell的3源辐射谱模型,加上介质非弹性吸收项,几何扩散项和自由面放大效应,推演出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表达式。据此,建议一种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用Morgan Hill和Imperial Valley两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资料,单震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建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是合理的。与Joyner和Boore所用的衰减模型相比较,剩余标准差可减少0.1——0.2。本文所考虑的震源破裂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可分别用于不同断层类型的地震,如单侧和双侧走滑型地震及倾滑型地震,分别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文章最后给出了美国西部考虑震源破裂方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的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