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17111911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重建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煜达  满志敏  郑景云 《地理研究》2006,25(6):1041-1049
利用清代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重建了17111911年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序列。在重建中采取了纠偏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资料存在的系统偏差问题。对重建序列的分析表明,昆明降水存在较大的波动,可以分为4个大的时段。总的来说,18世纪的雨季降水略少于19世纪。和喜马拉雅山区达索普冰芯恢复的印度季风降水序列的比较表明,19世纪70年代是两个序列中降水量最多的10年,且19世纪后半期同是两个序列波动较大的时期。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说明两地降水机制有所差别。同时太阳活动的世纪周期对昆明的雨季降水有影响。对中间分辨率资料的开拓利用,有助于拓展高分辨率历史气候序列重建的范围。  相似文献   
72.
方修琦 《中国科学D辑》2006,36(7):680-688
根据1661~1680年东北地区逐年人丁增长和起科耕地面积、相关政策与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移民开垦与华北水旱灾事件的互动关系, 为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异地响应提供了实证. 发现: 1661~1680年间东北的移民开垦是对华北旱灾事件的异地响应, 1665~1680年移民开垦高峰期总体上对应于直隶、山东的1664~1680年的旱灾频发时段和东北的少灾期, 其间3次移民垦殖的峰值分别对应于3次干旱事件, 只是土地开垦高峰期比华北旱灾频发期一般落后1~2年左右. 1668年停止招垦、实行封禁政策是满清政府对华北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响应, 该政策虽未能完全阻止流民的纷纷出关, 但确实起到了降低移民垦殖规模的效果, 使东北地区的开发至少推迟了200年. 1670年代起科年限的频繁变化等政策调整也是对气候灾害事件的响应行为. 气候灾害-移民开垦-政策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响应链, 体现出气候变化影响与政策响应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73.
李孜沫 《地理研究》2020,39(1):129-139
霍乱是清代1820年左右传入中国的新型烈性传染病,迄今仍是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本文运用ArcGIS时空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ary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对清代的霍乱流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清代霍乱的流行频度为77%,对整个清代疫灾的流行贡献了约21.32%的广度。② 霍乱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广,东部沿海为最佳适生区;中国不同区域霍乱流行的危险等级差异显著,并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南方高于北方的总体特征;距海距离、海拔高程、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29.3%、22.4%、16.1%和7.7%。③ 霍乱流行的边界性特征明显,第一边界是以凤阳为圆心,以凤阳-夹江直线距离为半径(约1300 km)与国界线或海岸线围合的圆弧圈,界内包含97.65%的霍乱流行事件;第二边界参照霍乱高适生度分布线,该线迤东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边界是由霍乱主要网络构成的围合区,总体上掩及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一线。  相似文献   
74.
清代山西口外蒙古地区政区建置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5.
清代学者李兆洛对地图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炳贵 《地图》2000,(2):49-50
李兆洛 ,字申耆 ,晚年号养一老人 ,江苏阳湖 (今武进市 )人。生于乾隆三十四年 (公元 176 9年 )。嘉庆九年 (公元 180 4年 )举乡试第一名 ,次年又中进士 ,授庶吉士、散馆 ,被任命为风台知县。任职期间 ,政绩卓著。七年后 ,以丁忧去官。乡居期间 ,应友人之邀赴广东、扬州等地任职。晚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 ,前后达 2 0年。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 )病逝。李兆洛嗜好舆地学 ,著述丰富 ,并培养了很多人才。道光初年 (182 1年 ) ,阳湖人董方立以乾隆内府地图为基础 ,编绘了《皇清地理图》。道光十二年 (1832年 ) ,李兆洛在此图基础上 ,作了改进和创…  相似文献   
76.
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社教 《地理研究》2008,27(1):155-161
通过对《清史稿》、《清实录》、西北各地清和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及其他史籍较为系统全面的查阅,经过整理和分析,最后确定从历史文献中可识别出清代西北地区共有62次沙尘天气事件。根据这62次沙尘天气事件的分析发现: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时间上呈明显的波状起伏,1650至1710年代和1810至19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较频繁,1710至18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较少;就季节而言,春季是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最集中季节;就空间分布而言,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大致有4个多发地带:即以西安、渭南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以镇原、庆阳为中心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以中卫、古浪、永登、山丹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以米脂、子长为中心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与气温变化关系紧密,但与降水变化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7.
清代流行的疟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xcel时序刻画、GIS空间分析、MaxEnt生态位模拟、BounderSeer边界探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清代有疟疾之年59个,疟疾频度为22.01%,为清代疫灾流行贡献了约2.69%的广度。2)疟疾在中国适生范围广,东南半壁为最佳适生范围;疟疾流行的危险等级高,总体上具有由东南向西北危险等级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高程、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44.4%、16.3%和10.6%。3)清代疟疾流行呈现“二横三纵”的边界特征,第一横界40°N一线与第二横界南岭一线分别为疟疾北界和恶性疟疾(瘴病)北界;第一纵界是以霍山为中心,霍山—洪雅直线距离(约1 250 km)为半径的圆弧圈,界内包括96.67%的疟疾流行事件;第二纵界是疟疾高适生区边界线,界内包括中国东、中部省份;第三纵界是以疟疾主要边界网络为标准的围合区,涵盖长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78.
金希 《海洋世界》2014,(8):32-33
<正>"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波阔,不知领得几多秋。"这是清代诗人俞廷萱赞美平潭三十六脚湖的诗。平潭称岚,又称海坛,乃有海上仙坛之意。这座碧波万顷的东海麒麟岛,一直以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为两大特色,素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美誉。早在1994年,平潭就因此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区;在2006年,又列入了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在海滨沙滩与海蚀地貌两大特色中,最为奇特的是独秀东  相似文献   
79.
洪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防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邮尚书。  相似文献   
80.
奈曼旗王府     
奈曼旗王府,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清代顺治元年(1644)始建于巴彦敖包,康熙五十六年(1717)迁于呼和格日,康熙六十一年(1722)复迁巴彦敖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迁至章古台,同治二年(1863)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