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长白山是国内一座奇特的活火山.在整个地质时期内长白山共有13次喷发。第三纪时(2840万年-421万年)有4次喷发,第四纪时更新世(260万年-4万年)喷发四次,第四纪全新世(1万年-285年)共有5次大喷发。  相似文献   
22.
罗小庆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3):787-791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的风灾。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风灾51次,平均每5.3 a发生1次。其中轻度风灾16次、中度风灾34次、大风灾1次,分别占风灾总数的31.3%、66.7%、2.0%。研究区清代风灾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644-1783年,发生风灾24次,平均每5.8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居中的多发阶段。第2阶段为1784-1843年,发生风灾4次,平均每15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少的低发阶段。第3阶段为1844-1911年,发生风灾23次,平均每3.0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高的多发阶段。从清代早期到晚期,鄂尔多斯高原风灾频次呈上升趋势。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有4次风灾爆发期,分别为公元1708-1710年、1851-1853年、1878-1884年和1908-1910年。在1878-1910年间有2次风灾爆发期,对应于中国东部和北半球的低温期。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风灾有6 a左右的短周期和23 a左右的长周期,其中23 a的周期是第一主周期。该区风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强冬季风的活动,在气候寒冷期或干旱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3.
毕琼  李孝聪 《地图》2005,(2):22-24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一幅中国《吉林图》,该图纸底彩绘,不注比例,右半部有缺损,图中描绘是、的是清代吉林将军辖境,东至大海,东北至混同江口,库叶岛,西与蒙古地方,盛京将军辖境接界,南至柳条边,西南至绥芬河口,上江下西,左北右南,图中三性以南地攻绘制较为细致辞,元素众多,以北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24.
萧凌波  方修琦  叶瑜 《地理研究》2011,30(10):1775-1782
利用档案史料、建置沿革史研究成果等提取信息,建立历史代用指标序列,对清代(1644~1911)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的时空进程进行描述,结合当地农业气候资源条件(温度、降水)及清代气候变化(温度)探讨其中的气候因素。结果显示:(1)清代东蒙农业开发集中在现代年均≥10℃积温2500℃、降水量400mm以上区域之内;(2...  相似文献   
25.
张晓虹 《地理学报》1998,53(B12):98-106
清代陕西省岁时民俗的空间特征.发现岁时节日在省内不同地区节庆活动的内容有所不同.节日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认为清代陕西省存在着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岁时民俗区。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移民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清代陕西岁时民俗三大区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城镇体系演变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过程,东北地区州、道、府、县等各级民事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管理从事农业开发的汉民而设立的。从城镇体系演变及城镇密度空间变化过程来看清代东北的土地开发,得出结论:清代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可区分出4次城镇设置的增长时期;清代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南向北、从中间向东西两侧的阶段性扩张的特点。与此相对应,清代东北土地开发也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浪潮并发生了垦殖界线的北移;重点开垦区域是沿今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一线不断往北的,且自该线往东西两边扩展,体现出自然区位条件、地形因素及政策等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27.
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过程、特点和趋动因子。指出封禁时期土地开发主要集中于辽河流域及辽西地区,吉、黑两地只有零星开发,总的呈现一派大荒景象。开禁后,先后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进行了大面积的放垦。大规模的移民和高速度的土地开发世所少见。最后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土地开发的主要趋动因子,指出巨大的人口压力、连年的大灾荒以及清朝政府的土地开发政策是造成清代晚期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和高速度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清代陕南秦巴山地的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仁 《地理研究》2008,27(1):181-192
对人类行为空间特征认识的不足,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障碍。本文以文化、风俗、政策等影响人类行为的人文因素为切入点,运用时空剖面分析法,考察了清代陕南流民空间行为选择的基本取向。结果表明,人类空间选择行为遵循风俗相近原则,而不是地理环境最优原则。追求单位时间上效果最大化是流民行为选择的普遍趋势。人类空间行为的选择性强化了自然差异的等级和水平,不同区域人类行为结果的外部关联性,指出传统的仅从区域内部或某一种人类行为来寻求简单的"人—地"因果关系的缺陷。从系统或流域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环境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是认识和把握人地关系实质与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9.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清代对蒙政策及其对蒙施土地垦殖的影响,结合当时科尔沁建置的时空特征,恢复了清代科尔沁土地垦殖典型时期的农耕北界,发现: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具有两次显著的北跃,其中,农垦的第一次扩展是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请旨招垦”时期,导致农耕北界从清代初期的“柳条边墙”北上至今长春-四平-昌图以及敖汉、翁牛特旗南部,哲里木盟东南部、卓索图盟大部以及昭乌达盟南部变成农牧并以逐为主的交错区,农耕的第二次发展是在清末时期,农垦推到洮儿河下游及西辽河两岸地区,此时的农耕北界北起黑龙江大庆县,经白城西、通辽北、开鲁县到林西县,今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以及西辽河沿岸地带发展成为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区,事实证明:清朝对蒙政策及其变化是导致科尔沁农耕北界跃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是科尔沁农牧交错区形成的重要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30.
清代大地测量兴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前期大地测量曾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是因为当时大地测量学在欧洲的发展和当局重视引进测绘人才和技术;但后来逐渐衰落,究其衰亡之根源:腐朽的政治制度是其根,不重视哲学、科学教育的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其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