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275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地震信号属于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其中通常夹杂一定的噪声,噪声会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产生一定的影响.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是一种有效且自适应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解方法.当原始地震记录转换到F-X域进行EMD时,可以将噪声分频分波数析出,首先通过Fourier变换将原始含噪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中,对实部和虚部分别进行EMD;然后剔除第一固有模式函数,将其余固有模式函数叠加,将叠加后的实部和虚部分量组合成新的复数序列;最后通过反Fourier变换将此序列转换至时间域,达到F-X域EMD压制地震信号噪声的目的.应用该方法对合成的单炮记录剖面和实测地震记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F-X域EMD法能有效且自适应地压制地震信号中的噪声.  相似文献   
992.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这次雾体最强的时段在日出后1~2 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 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小波系数可以表示小波函数与分析信号的逼近程度这一原理,采用了对不同尺度下小波系数进行叠加的方法,对比9种小波函数,发现应用Mexh小波可以去除探地雷达信号中的高频噪声并放大有效信号,从而为探地雷达信号经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处理后判定疑似异常位置进一步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 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 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 ka BP 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 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 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  相似文献   
995.
数学形态滤波是根据形态学原理创建的一种新型滤波方法,目前在信号处理的诸多领域得到成功运用。本文从形态滤波的基本原理出发,引入了一种多结构元素组成的滤波器用于大地电磁噪声消除。通过数值模拟展示了多结构元素滤波器的滤波效果,表明多结构元素滤波器在小尺度的范围内也有较好的滤波性能。同时,实测大地电磁信号的重构曲线和其视电阻率曲线显示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对大地电磁噪声中的大尺度干扰噪声,如方波噪声和三角波噪声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说明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在大地电磁去噪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南海地区NS93-5柱样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出现浮游有孔虫壳体δ^13C值快速负偏(幅度达1.7‰),来自世界各大洋的深海记录和来自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的陆相记录均指示当时存在大体同步的δ^13C值变化表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时存在一次全球尺度的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δ^13C值在约0.131MaB.P。达到负偏极值,其负偏幅度多在0.5‰-1‰,局部地区负偏幅度>2‰<当时δ^13C值的变化呈突然快速负偏,而后指数曲线状缓慢回返,局面δ^13C突然快速负偏对应大气甲烷浓度快速增加,全球快速升温及冰盖开始快速消融等特点,表明大洋环流格局的变化引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失稳分解并释放大量甲烷可能是其直接成因,释放地点推测是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频最小光滑滤波去噪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地震勘探中,随机噪音是一种频带较宽,严重影响有效波信噪比的干扰波。一般的去噪方法有:f-x、w-x、f-x奇异值分解等,但这些都只考虑横向上随机噪音的不相关性,而在一维方向上研究甚少。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的方法,根据它的分频和局部分析能力,结合一维方向上去噪的光滑滤波,就能有效地消除随机干扰,且保证了有效波的中、高频成份,经过小波包重构,可恢复有效波信号。该方法在去噪方面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8.
基于递归分析和聚类的大地电磁信噪辨识及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剖析大地电磁信号和强干扰的本质特征,进一步精细分离出微弱的大地电磁有用信号,提出基于递归分析和聚类的大地电磁信噪辨识及分离方法.首先,运用递归分析法扩展大地电磁一维时间序列的维数,分析了嵌入维数、延迟时间和判别阈值对递归图的性能,并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序列对递归定量分析参数的影响情况,然后,构建典型的大地电磁强干扰类型和微弱的大地电磁有用信号样本库,针对样本库讨论了强干扰和微弱大地电磁信号之间的递归定量分析参数,分析了K均值聚类和模糊C均值聚类的信噪辨识效果.最后,对实测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信噪辨识处理,并仅对辨识为强干扰的时间段采用数学形态滤波进行噪声压制.实验结果表明,递归分析能定性及定量地描述大地电磁信号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和原动力系统的本质规律,与聚类算法相结合能对矿集区实测大地电磁信号进行信噪辨识;处理后的卡尼亚电阻率-相位曲线更为光滑、连续,其结果更为精细地保留了大地电磁信号低频段的缓变化信息,整个低频段的大地电磁数据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9.
阶梯-深潭系统的水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中常见的河床形态,具有稳定河床和消能减灾的作用,其水力特性较为复杂。在温峡水库下游温峡河修建典型的阶梯-深潭系统开展野外实验以研究阶梯-深潭系统的水力特性。利用先进的高频声学多普勒流速仪测量阶梯-深潭系统阶梯上游、阶梯上、深潭中和沿深泓线的水力特性。实验在10 L/s、50 L/s、100 L/s、150 L/s、290 L/s 和 420 L/s 6种流量工况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阶梯-深潭系统流场尤其是深潭流场具有很强的三维性,阶梯上与深潭中水力特性相差很大。阶梯上沿流向的时均流速远大于横向和垂向的时均流速,三向紊动强度处在一个量级且较小。深潭中的时均流速比阶梯上小,但紊动强度远大于阶梯,紊动强度随流量变大增大。实验工况下,阶梯上的相对紊动强度在0.1左右,深潭中则最大超过8.0。随着水流从阶梯上跌入深潭,机械能大量转化为紊动能消耗。实验流量范围内,雷诺应力随流量小幅增大,深潭中的雷诺应力约为阶梯上的50倍。阶梯-深潭系统消能率在实验工况下为64%~91%。  相似文献   
1000.
泥炭记录的环境演变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分析了中国泥炭记录的古气候演化研究的区域范围,当前主要以东北哈尼、青藏高原的红原、神农架大九湖以及华南定南大湖四个位于东部季风区的研究工作最为集中。泥炭沉积高分辨率综合信息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冷暖干湿变化既有一致性又表现出区域差异,末次冰消期东北地区、东部山地、华南地区都表现出冷偏湿的气候特点,而青藏高原却为冷偏干或凉偏干;Younger Dr-yas(YD)事件之后,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华南地区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而东北地区有效降水减少,到全新世晚期,呈现出干旱的变化趋势。并对B~A事件,YD事件,8.2ka以及4.2 ka等重大气候突变事件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今后应拓展与重建更多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对比,加强泥炭沉积及环境指标的基础理论,重视和提高大气沉降泥炭档案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碳循环机制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