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95篇 |
免费 | 952篇 |
国内免费 | 1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3篇 |
大气科学 | 1739篇 |
地球物理 | 740篇 |
地质学 | 1786篇 |
海洋学 | 732篇 |
天文学 | 854篇 |
综合类 | 288篇 |
自然地理 | 5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203篇 |
2021年 | 243篇 |
2020年 | 201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74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295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296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68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222篇 |
2001年 | 196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93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81篇 |
1994年 | 171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06篇 |
1990年 | 115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0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普遍认为内激波中电子的同步辐射是γ射线暴快速光变辐射的主要辐射机制,但理论预言与观测结果始终符合不好.确认在内激波中电子因辐射损失而快速冷却,分析指出以往研究中求得的快速冷却电子同步辐射谱只是一个粗略的结果,由数值计算求得单电子快速冷却时的精确同步辐射谱,从而用一个统一模型合理解释观测到的长γ暴低能谱指数α的分布,拟合α与vFv谱的峰值能量Ep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基于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幔混熔岩浆,主成矿期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沸腾包裹体群、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和富含CO2的包裹体可指示富矿地段。均一温度等值线的三维空间变化可以确定富矿地段及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
993.
日球边界射电辐射是太阳系最强的射电辐射现象,辐射功率至少达1013 W,能够提供日球边界附近高能电子束和背景磁等离子体结构的重要物理信息.自1983年旅行者号卫星首次探测到日球边界射电辐射后,其便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持续关注.日球边界射电辐射大致有两类:辐射频率相对较高的瞬时辐射或称漂移辐射以及辐射频率相对较低的持续辐射或称非漂移辐射.通常两类辐射都从大约2 kHz开始,漂移辐射具有向高频率漂移的特征,频漂率约为1–3 kHz/yr,频率范围1.8–3.6 kHz,持续时间较短大致100–300 d;非漂移辐射没有明显的频率漂移,频率范围1.8–2.6 kHz,持续时间较长大致3 yr.目前普遍认为日球边界射电辐射与激波有关.介绍了该射电辐射可能的辐射产生源区、辐射物理机制以及与辐射相关的激波来源,并且讨论了尚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短波辐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慧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3,7(2):68-73
主要阐述太阳短波辐射研究在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研究中的重要性,全面回顾了有关短波辐射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在陆面过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短波辐射研究方案,指出当前在这一领域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太阳短波辐射状况和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海表短波辐射收支是海–气界面能量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本研究利用2019年南海北部夏季科考航次的走航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再分析数据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收支。结果表明,ERA5的向下短波辐射相比观测偏小,11时和15时(北京时间)的偏差最大,可达−100 W/m2 。与此同时,ERA5的海表反照率整体偏低,其中高太阳高度角时段偏差较小,约为−0.03,低太阳高度角时段偏差较大,约为−0.15。向下短波辐射和反照率的偏差共同造成ERA5白天平均海表净短波辐射通量比观测偏小约25.4 W/m2;其中,反照率低估抵消了约50%向下短波辐射偏差的贡献。研究表明,在不同大气透射率情况下,ERA5的海表辐射收支偏差存在不同表现。ERA5海表反照率的低估可能与其采用的参数化方案在南海北部的适用性不足有关。基于观测本研究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参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96.
1990年以来黄河第一湾齐哈玛河段砾质网状河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第一湾的网状河型因其砾石质的河床质而与砂床质网状河明显不同,但是其具体的冲淤特性、河道与河间地的稳定性等是否与砂质网状河具有相似之处,尚待揭示。以齐哈玛乡主河道长约为12 km的砾石质网状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1年、2013年和2016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2011年与2013年两期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图像数据,结合野外采样观测分析其1990-2016年间的平面形态变化与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砾石质网状河整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众多分支河道与河间地无明显冲淤现象。网状带面积仅增加2.43%,陆地与水体面积比例接近1∶1;网状带部分小型河间湿地及河间岛屿呈现碎片化现象,导致河间湿地个数逐渐增加,最大增加率为62.16%。河道主流线长期左右迁移交替变化,且变化率相对稳定,受主流线迁移的影响,主河道内部河间岛屿形态变化较大,其河岸变化率为5 m/a。网状河众多支河道非常稳定,平均河宽变化率仅为1 m/a左右。河岸沉积物以细砂或粉砂为主,黏土含量较高,粒度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这与砂质网状河流河岸以泥质沉积物为主略有不同,但河岸及河间湿地茂密的植被保护了众多分支河道免受侵蚀、维持了河道的稳定性,这也是砾石质网状河流体系具有高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人教社必修1)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授,通常的办法是讲授法(照本宣科)+图示法(板图演示),教师讲得是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楞一楞。我们尝试课堂模拟实验活动,模拟实验活动结束后,再用上述“复合动片”投影演示的办法加以总结,实际教学效果比单一使用上述方法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998.
辽河和大辽河在1958年以前是同一条河流,辽河是大辽河的上游,是我省境内的主要水系。大辽河的上游除了辽河外还有浑河和太子河两大支流,也就是说,辽河、浑河、太子河都经大辽河入海。 相似文献
999.
浅谈超低频电磁波异常与相关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地震台多年来应用超低频电磁信息探索地震前兆所总结出的异常形态分别与远震、近震、地方震的对应实例,揭示了ULF电磁波异常与将要发生 地震映震的一些初步规律,说明了电磁波是地震短临预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拉萨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及其估算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生态研究网络拉萨农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拉萨地区光合有效辐射Q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的Qp与太阳总辐射Rs具有相同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Rs与Qp的平均日累计值分别为20.2 MJ·m-2和37.2 mol·m-2,Qp呈逐年递减趋势.Rs与Qp的月变化表现为6月最大、1月最小,其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5.4 MJ·m-2、14.0 M J·m-2和48.7 mol·m-2、25.2 mol·m-2.日变化表现为正午大、早晚小.光合有效辐射系数(Qp/Rs)的变化范围在1.3~3.2 mol·MJ-1之间,年平均值为1.89 mol·MJ-1,呈逐年递减趋势,2010年比2005年降低了6.7%.Qp/Rs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大、正午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而且夏、冬两季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比夏季低10.6%.通过分析Qp与晴空指数和太阳天顶角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拉萨地区Qp的估算方程,相对误差在4.49%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