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7篇 |
免费 | 495篇 |
国内免费 | 6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篇 |
大气科学 | 268篇 |
地球物理 | 201篇 |
地质学 | 2754篇 |
海洋学 | 303篇 |
天文学 | 953篇 |
综合类 | 173篇 |
自然地理 | 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66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224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85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103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本文介绍了高红移射电星系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新的天文观测手段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导致了一批高红移射电星系的发现。多波段的联合研究,揭示了出高红移射电星系光学/红外辐射与射电结构之间的成协现象。开发这些亮而远的射电星系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的演2化及星系活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2.
63.
对银河系内卫星星系进行全面的"人口普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发现了二十几个卫星星系,其光度范围分布很广,最暗的矮星系比球状星体还暗。叙述了卫星星系的光度分布、空间分布和动力学性质。总结了观测和理论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星流和伽玛射线在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暗物质性质方面的贡献。表明了卫星星系的统计分布能用来很好地限制冷暗物质理论和星系形成的相关物理过程,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4.
65.
利用耦合的吸积-喷流模型,对巨椭圆星系M 87(NGC 4486)核区的高分辨率观测到的多波段能谱分布进行了研究,重点是核区的X射线辐射起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M 87核区的X射线辐射是由喷流主导的,而不是此前认为的由径移主导的吸积流(ADAFs)主导的. 相似文献
66.
67.
基于对数抛物线型电子分布,用单区、均匀同步自康普顿(Synchrotron Self-Compton,SSC)辐射模型计算BL Lac天体S5 0716+714的多波段能谱,并与Paggi等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Paggi等人直接用δ函数近似得到的结果不同,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单电子同步辐射的δ函数近似丢失了电子的部分能量而影响逆康普顿散射结果.把该模型分别应用于Mark 421天体的高、中、低3种不同状态下的多波段观测结果,理论计算结果能与不同状态下的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分析认为,观测到的Mark 421天体的不同状态可能是由于喷流内电子分布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从三条典型含金蚀变破碎带入手 ,通过对其次生富集带的分析、对比、归纳 ,揭示出次生富集带的深度、厚度和品位变化规律 ,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次生富集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9.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阵,在5GHz和8GHz波段观测致密对称源(CSO)OQ208,由获得的总流量图均显示OQ208是由2个主要的射电结构组成。5GHz波段在该源西南(SW)部分和东北(NE)部分都探测到2个子源。8GHz波段在该源(SW)部分探测到2个子源,而在(NE)部分探测到3个子源。在5GHz波段,根据子源A和D自1993年到2001年间的5个时段VLBI观测成图结果,拟合出它们的分离速度为0.037±0.006mas/a(年)。在8GHz波段,根据1994年到2002年间的9个时段观测数据,获得子源A和C的分离速度为0.046±0.009mas/a。 相似文献
70.
Bo Zhang Yan-Xia Zhang Ji Li Qiu-He Pe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Center of Theoretical Nuclear Physics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 Lanzhou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2002,2(5):429-440
We have collected nearly all the available observed data of the elements from Ba to Dy in halo and disk stars in the metallicity range -4.0 <[Fe/H]< 0.5. Based on the observed data of Ba and Eu, we evaluated the least-squares regressions of [Ba/Fe] on [Fe/H], and [Eu/H] on [Ba/H]. Assuming that the heavy elements (heavier than Ba) are produc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 and r-processes in metal-poor stars, and choosing Ba and Eu as respective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of the main s- and the main r-processes,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Galactic 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heavy elements is presented. With this model, we calculate the mean abundance trends of the heavy elements La, Ce, Pr, Nd, Sm, and Dy with the metallicity. We compare our results with the observed data at various metallicities, showing that the predicted trend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trends, at least for the metallicity range [Fe/H]> -2.5. Finally, we discuss our results and deduce some import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