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32.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由于留存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学有关的记载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资料提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4.
1593年刻印的《乾坤万国全图天下人物事迹》地图载有亚伯尔耕、加拿大的名字,没有亚墨利加,显示明代知道新大陆的地名比利玛窦制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早9年。1570年的奥特里斯的世界地图说明欧洲还没有到过美洲西部。普兰修斯1590年和1594年的地图完善了欧洲人还没有到过美洲的西部和亚洲地理,比对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的准确性,唯一可能是西方采纳了来自中国的信息。其中最大可能是荷兰航海者林斯豪滕和他相熟的中国通在印度果阿的交流,果阿是郑和当年必经之地。1590年后,西方地图有了飞跃的发展,其后西方海洋霸权中心从葡萄牙转移到荷兰和英国。奥特里斯1570年的世界地图,普兰修斯1590年与1594年的世界地图,3种地图逐步改善了西方对新大陆和中国的认识,但是没有欧洲人测量的文献根据,应该是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传入西方。《乾坤万国全图天下人物事迹》《郑和航海图》与《坤舆万国全图》代表3种不同用途的地图,均为中国创绘。《坤舆万国全图》的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约1430年成图,远早于利玛窦和李之藻时代。明代中国人是世界地理大发现者,是现代地图学的先驱,地图学起码是中国独立创建的,不是来自西方。  相似文献   
35.
孙果清 《地图》2008,(3):98-99
明代朝廷规定每三年造送地图一次,制度十分严格,不得有误。各省下官员按章办事,绘制了不少省级地图集(册)。遗憾的是这类地图大部分已散佚,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据目前所知仅有《南直隶舆地图说》、《江西舆地图说》残本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6.
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北海团城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37.
广西这片英雄的土地素来豪杰并起、英才辈出,明代有抗倭巾帼瓦氏夫人,晚清有抗法勇士冯子材;近代有东兰革命武装早期领导人韦拔群,抗日名将李宗仁;和平年代有农民的好榜样韦江歌,人民的好检察官陈革。如今,先辈们曾经洒过热血、滴过汗水的神奇土地上又出现一位壮族楷模、八  相似文献   
38.
捷胜是粤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汕尾市的新渔港;明初它就作为军事要塞纳入了国家海防体系。捷胜等卫所城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卫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史料仔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汕尾明代“捷胜所城”的尺寸、设立的时间、历史背景及作用,查明了明朝廷定名“捷胜”的时间:农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二十五日,指出“捷胜”一名寓有“捷报频传,保家卫国,抗‘倭’必胜”之义。  相似文献   
39.
《西部资源》2013,(2):67-67
银币,简而言之就是银质的钱币,在习惯金银锭与铜钱的中国,它明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史籍中有关中国银币的最早记载是明朝,据明代诗人高启所著《天界玩月诗序》中云:"《元史》成,中书表进,诏赐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银币。"但明代银币颁行并不广泛,也没有实物佐证。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清代末期乃至民国是中国银币铸制与发行最为广泛的时期,  相似文献   
40.
延安地区明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