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418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广州市天辉大厦基坑止水帷幕采用搅拌桩,完工后采用抽水试验方法检测,发现止水失败。钻孔抽心发现部分搅拌桩桩底吊脚,后经单管旋喷桩处理,终未能止水成功。止水失败的原因为:(1)钻孔桩在砂层中砼扩散,搅拌桩不能达到设计深度;(2)未严格按设计对照地质资料施工;(3)单管旋喷桩在止水处理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82.
国道108线K9+694.10沙河立交小桥地基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系统介绍了工程概况、设计方案、注浆施工,并通过现场试验证明了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桥梁地基是一项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83.
龙岩地震台核旋观测室始建于 1 984年 ,1 985年 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 ,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的墩上进行观测。 1 998年龙岩台核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 ,1 999年 1 2月新购回G - 85 6核旋观测仪 ,并于 2 0 0 0年 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 - 85 6核旋观测仪观测以来 ,H分量一直不稳定 ,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 ,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 ,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 ,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 0 0 0年 7月 5日开始 ,进行加密观测 ,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4.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本次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6级左右。  相似文献   
585.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扭转行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个1/2缩尺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静力加载试验,探讨了不同截面尺寸及配筋率对剪力墙抗扭强度、扭转变形、破坏形态及裂缝发展的影响.试验揭示了三种扭转破坏形态:少筋破坏、部分超筋破坏及超筋破坏.通过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斜弯理论(经PCA①验修正)能够很好的预测墙的开裂扭矩及开裂扭转角.另外,通过对试验所得的全变形曲线与软化桁架模型(Soflened Truss Model)的预测变形曲线进行比较,发现基于梁单元扭转机理的软化桁架模型可以较合理地预测墙的最大扭转值及对应的扭转角,但不能较好地模拟实验曲线中的下降段.  相似文献   
586.
北京房山北岭向斜形成与形变综合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旭 《现代地质》2015,29(3):481-493
弯月状北岭向斜是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的主体构造形迹,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构造现象。它的原型是晚古生代和侏罗纪两套陆相盆地叠加而成的复合盆地,其特征与整体华北板块的构造演化一致;而其晚期(燕山期)的褶皱变形是由于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侵位造成的局部动力作用结果。特别是不同于教科书中所讲的褶皱形成机制和构造叠加的一般概念。当我们采用系统论即整体论的思考方式会将一般看来互不相关的局部构造细节联系起来思考,其成因就会迎刃而解。再有,由于这里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成相关的复杂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综合构造解析,才可能对北岭向斜的形成与形变的复杂过程获得较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87.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588.
李东伦  刘坚  潘澎 《华南地震》2014,(Z1):124-131
钢框架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新型混合结构是一种具有半刚性连接受力和优异的抗震性能等特点的新型混合结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卓越的性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介绍国内外半刚性连接节点弯矩-转角模型及抗震性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概述了目前各国学者对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提出了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半刚性连接节点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中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589.
核旋仪作为地磁场绝对观测仪器在国内地磁台站已普遍使用,核旋仪测量的是质子旋进的频率信号,因此需要对该频率信号进行选频。以往国内地磁台站普遍使用的是手动观测的核旋仪器,其选频采用手动模拟方式,调节档位来进行选频,难免有些粗糙;由于地磁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物理量,特别是遇到磁暴现象时,这种变化更大,如果1min采样测量一次地磁场,实现精确选频未免有些困难。江苏省地震局研制的“FHD分量核旋仪”已经在全国许多地磁台站得到应用,这种仪器可以进行1min测量一次地磁场,不需要用手动换档方式对信号进行选频,其选频采用数字化方式,能实现选频随磁场的变化进行自动跟踪,不仅如此,还可以适配不同参数的探头和不同长度的信号传输线,这就是FHD分量核旋仪采用的数字化选频与自动跟踪技术(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5)。  相似文献   
590.
根据中国规范设计了一总层数为40层的错位转换高层建筑结构,为对比分析需要另设计具有相同楼层数的两带单层转换高层建筑结构。采用Etabs和Satwe对比分析了三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沿楼层分布情况;其相对扭转角、层间扭转角、层间有害扭转角的分布特点;顶层角点扭转位移轨迹。研究分析表明,错位转换高层结构的扭转反应远大于同类带单层转换高层结构的反应;对单层转换结构采用位移比不能很好反映其扭转反应,而结构扭转位移角沿楼层分布规律更能体现其扭转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