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1315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00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核的高喜马拉雅杂岩带,是以高级变质岩石、普遍的深熔反应以及高温韧性变形为主要特征的热碰撞造山带.在高喜马拉雅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构造发现的基础上,建立高喜马拉雅挤出的3-D构造模式,并提出了挤出的动力学过程:(1)造成高喜马拉雅中弱和热物质产生的局部熔融阶段(46~35 Ma),(2)平行造山的韧性伸展和重力裂陷阶段(28~26 Ma开始),(3)韧性逆冲型剪切带形成阶段(>626~23 Ma),(4) MCT和STD的形成造成的高喜马拉雅挤出阶段(23~17 Ma).  相似文献   
992.
锆石LA-ICP-MS U-Pb年龄(225±1.5 Ma)表明,研究区煌斑岩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组成上,煌斑岩的SiO2含量为49.31%~52.87%,w(K2O)=0.86%~1.34%,Na2O>K2O,属钙碱性系列。MgO含量高,变化范围较大(13.11%~15.88%),Mg#=77.74~80.4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和Sr)、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和Hf)为特征。同位素组成上,岩石具有高的(87Sr/86Sr)i(0.714697~0.716534)和负的εNd(t)(-8.55~‐9.09),表明研究区煌斑岩源区可能为EM2型地幔。此外,煌斑岩具有较高的相容元素,Cr(1161×10-6~1597×10-6),Co(60.3×10-6~77.2×10-6)和Ni(220×10-6~366×10-6)含量。综合证据表明,张家河煌斑岩来自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大洋(古勉略洋)沉积物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影响。原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存在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没有明显的地壳混染影响。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表明,研究区煌斑岩为扬子板块和南秦岭微板块碰撞后伸展拉张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构造带分布多种类型花岗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对处于卡拉麦里主断裂带西侧的奥塔乌克尔希花岗闪长岩体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岩体SiO2含量中等,相对富含钠,A/CNK在0.93~0.99,具准铝质中等钙碱性岩系特征.其轻稀土元素富集,具微弱铕负异常,明显富集Rb,Sr,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元素Nb,Ta,Ti,为I型花岗岩.锆石LA-ICP MS测年为(329.1±1.3) Ma和(305.7±1.5) Ma,分属于早石炭世维宪期和晚石炭世卡西莫夫期,岩体定位于晚石炭世晚期.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具复杂成因,早石炭世晚期卡拉麦里地区洋壳消减,造山作用形成新生陆壳物质,晚石炭世后碰撞构造阶段地幔底侵岩浆引起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了奥塔乌克尔希岩体.综合研究表明,东准噶尔洋盆闭合发生在早石炭世维宪期,晚石炭世晚期准噶尔地区东部已进入新沉积盆地构造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994.
鞠耳雀热巴花岗岩体位于冈底斯中带北侧,呈近EW向分布于嘎立穷-鞠耳雀热巴-孔弄一带.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29 Ma,表明鞠耳雀热巴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据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等特征,认为其属S型花岗岩,花岗质岩浆起源于古老上地壳物质不同程度部分重熔,源区物质具富粘土泥质岩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解及区域类似岩体的研究,确定该岩体具后碰撞花岗岩性质,形成于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过渡的构造环境.表明在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由先前挤压隆升碰撞阶段转为伸展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995.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 Ma和251.2±1.4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 -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 ~2.00 Ga,平均为1.76 Ga和1.72 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 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相似文献   
996.
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白山钼矿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成矿带东段,是新疆极具代表性的大型-超大型斑岩钼矿.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脉体发育顺序依次为:早期石英-钾长石脉、石英-钾长石-辉钼矿脉、石英-辉钼矿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和晚期石英-碳酸盐-萤石脉.早期石英-钾长石脉中主要发育纯CH4包裹体(PC型)、CH4-H2O型包裹体(C1型)和水溶液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集中在320 ~420℃,盐度为1.98% ~ 8.79% NaCleqv;石英-钾长石-辉钼矿脉中发育含子晶包裹体(S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60~ 400℃,盐度为1.49%~8.65% NaCleqv;石英-辉钼矿脉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发育W型、S型和CO2-H2O型包裹体(C2型),均一温度分别为200~ 240℃和140 ~ 240℃,盐度分别为2.14% ~8.10% NaCleqv和0.33%~ 10.22% NaCleqv,不包括不熔子矿物的贡献;晚期石英-碳酸盐-萤石脉只发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明显下降,分别为100~ 160℃和0.17%~4.86% NaCleqv.估算的石英-钾长石脉体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形成压力分别为105 ~ 221 MPa和15 ~ 285MPa.成矿流体由高温、富碳质、还原的岩浆流体向低温、低盐度、贫碳质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成矿阶段温度下降,早期流体中的CH4还原HMoO4-的高价钼,从而形成辉钼矿,可能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西秦岭造山带在早中生代发育了以印支早期(245~234Ma)和印支晚期(225~205Ma)两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占绝对优势,并伴有少量火山岩的强烈岩浆活动。本文报道的西秦岭宕昌火山岩总体上是一套以流纹岩为主,并含粗面岩和英安岩的酸性火山岩组合。流纹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29Ma,限定其喷发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宕昌火山岩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以富集Rb、Ba、Th、U、K并相对亏损Nb、Ta、Ti、P为特征,(87Sr/86Sr)i=0.7048~0.7068,εNd(t)=-4.3~-4.0,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为1.20~1.24Ga。宕昌火山岩起源于下地壳富钾变基性岩的部分熔融,部分岩浆还可能受到了少量地幔或上地壳物质的混染,源区深度约40km。西秦岭地块存在扬子型的中新元古代基底,但不同地段的基底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西秦岭地区的初始碰撞可能接近229Ma,宕昌火山岩则形成于以整体挤压为主、局部剪切伸展为辅的地壳逐渐加厚的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高原下方存在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陆陆碰撞,在这种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岩石圈发生了强烈变形,缩短量约750~1500 km,同时垂直方向平均隆升了约4500 m.  相似文献   
999.
与南极、北极并称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家的目光。1999年,一项宏伟的地质工程在青藏高原拉开帷幕。10余年间,上万名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相似文献   
1000.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海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南海南北陆缘的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挑选了南北陆缘处的两条地震测线07ns-6和97301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分析.通过地震剖面的解释发现,南海北部和南部(礼乐地块)地震剖面中的中生代地层均显示有褶皱—冲断构造发育.据此推断,研究区在中生代先后经历了洋—陆俯冲活动、陆 陆碰撞造山运动及中生代晚期开始的造山带的塌陷.提出南海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