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83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494篇
海洋学   357篇
天文学   183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31.
于2019-2021年对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多沙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段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水生昆虫组成,水生昆虫中双翅目物种占比较高。钩虾、扁蜉、襟襀、四节蜉和纹石蛾为常见种。丰水期(夏秋季)钩虾丰度占比远高于枯水期(冬春季)。研究区域基于现场观测和统计推断的物种数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单站物种数以及α多样性均是干流远低于支流。4个季度总体β多样性基于物种空间周转组分的贡献率远高于物种嵌套组分的贡献率,表明在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上,所有河段均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常见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表明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种间竞争强度较低。各站位物种的出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随机漂流成为群落构建的主要机制。从金沙江上段梯级水库形成后的水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建议加大支流的水生态保护力度,减少宽谷河段人口集聚区村落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点源污染负荷,提升支流钩虾和EPT分类单元的种群规模,为珍稀冷水性鱼类提供饵料来源。  相似文献   
932.
库岸滑坡体分布广泛,在库水位升降和降雨条件下极易失稳.三板溪水电站东岭信滑坡堆积体总方量2000×104 m3,最大厚度150 m,2006年水电站蓄水后滑坡体开始出现大变形,每年雨季加剧.首先经野外地质勘察和十余年监测数据整理,探明了地质条件和变形规律;其次使用SEEP/W模块对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2019年库水位结...  相似文献   
933.
934.
机场建设会对区域生态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准确地评估机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5 km范围为研究区,选取2013年(机场建设前)、2017年(机场建设中)、2019年(机场建成后)共3期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热环境及生态质量,探讨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大型工程建设前后周边地区生态质量评估中的适用性以及生态质量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9年,研究区植被显著减少,不透水面显著增多;(2)研究区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相对较低,2013~2019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整体提升229.46%;(3)2013~2019年的遥感生态指数整体下降27.83%,这是因为研究区不透水面、裸土面积上升了15.2%,而植被面积下降了15.19%。总体而言,机场建设导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剧烈,热岛效应显著升高,生态质量显著下降,验证了遥感生态指数在大型工程建设生态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35.
吉林钾长花岗岩构造背景及铀对大型金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忠实  邓军  翟裕生  刘伟 《地球学报》1999,20(2):163-168
U的放射能和特性构成吉林夹皮沟金矿和海沟金铀矿主要成矿条件之一,它从另一侧面为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形成探求一条新途径:(1)成矿背景效应:板块俯冲使幔源物质发生分熔形成含铀钾长花岗岩,随构造活动的进行U进一步富集,由U、K蜕变出α粒子组成一个巨大放射能量场;(2)加热释放效应:幔源基性脉、C-H-O流体和壳源中酸性脉、岩浆热液同时脉动性上侵;(3)富硅低钙效应:石英正长斑岩脉控矿;(4)辐射致色效应;(5)易溶稳定效应:U6+易溶呈络离子;(6)有利载金效应:UO22+加入易形成黄铁矿;(7)选择沉淀效应:沥青铀矿沉淀同时易促使Au和多金属硫化物沉淀;(8)产状控制效应:因钾长花岗岩体形态、大小与金矿规模、产状具对应关系,所以探矿靶区应重点选定在钾长花岗岩体之内或之上的变质及沉积地质体中,石英正长斑岩脉可直接作为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36.
安徽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一个叠加改造型铜矿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通过对安徽铜陵地区冬瓜山大型铜矿床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对比 ,笔者认为 ,冬瓜山矿床是一个海西期同生沉积的块状硫化物被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大型铜矿床。经过岩浆叠加改造 ,底部的纹层状含燧石富水高镁碳酸盐岩变为蛇纹石 (滑石 )岩 ;胶黄铁矿、黄铁矿大部分变为磁黄铁矿。这种变质过程是在一种近于封闭的等化学条件下完成的 ,类似角岩化。在有岩浆加入的条件下形成交代夕卡岩 ,这类夕卡岩明显地晚于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层状“夕卡岩”。通过岩浆的叠加改造 ,在温度场作用下产生的排金效应使金向上部温度较低的场所富集 ,使矿床中金品位由下而上显著增大 (下部 0 .15× 10 - 6 ,上部 16 .4 7× 10 - 6 ) ,岩浆叠加改造过程中 ,排金效应是金矿床形成的机制之一。同时 ,海西期沉积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与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的叠加是形成大型—超大型铜 (金 )矿床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铜陵地区夕卡岩能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7.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变化,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随机森林(RF)分析群落结构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梅梁湾1980—2019年共记录到44属(种)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总丰度年际变化显著,40年来底栖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经历了由较敏感的软体类为主到以耐污寡毛类、摇蚊幼虫等为主的转变。综合NMDS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80s及以前,物种多样性丰富,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大型软体动物为优势种;1990s—2007年,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以耐污种占优;2008—2016年,水生态略有恢复,河蚬等清洁种略有回升;2017—2019年,耐污种优势度和丰度反弹。近40年来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底质氮磷、有机质和水体营养盐、蓝藻水华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  相似文献   
938.
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14年4个季度对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4门7纲58种,其中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28种,水生昆虫19种,线虫1种,蛭类2种,钩虾1种.洞庭湖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7.4 ind./m~2,软体动物是最主要的类群,平均密度为88.7 ind./m~2,占总密度的47.3%,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分别为24.1和27.8 ind./m~2,分别占总密度的12.9%和14.9%.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指突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和钩虾(Gammaridae sp.)为洞庭湖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洞庭湖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对洞庭湖各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总体上评价结果分别为轻污染和良好,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结合洞庭湖各样点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可以看出,BI指数的评价更加适合洞庭湖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939.
巢湖流域不同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3年4月对巢湖流域8个水系147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13种,隶属于3门7纲22目76科177属.8个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在杭埠河发现172种,而在十五里河仅发现10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组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的寡毛纲相对密度均超过96%,派河的寡毛纲和摇蚊幼虫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7.8%和41.1%.裕溪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杭埠河的腹足纲相对密度最大.杭埠河的水生昆虫相对密度达30.6%,是水生昆虫相对密度最大的水系.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水系特征种差异明显,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是十五里河和派河的最主要优势种,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兆河、裕溪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和柘皋河的最主要优势种,铜锈环棱螺和霍甫水丝蚓是南淝河贡献率较大的两种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Simpson及Margalef指数在8个水系间具有显著差异,Pielou指数在8个水系间差异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水体营养状态和底质异质性.高营养盐浓度导致南淝河、派河和十五里河的耐污种密度高、生物多样性低,而相对较高的底质异质性维持了杭埠河大型底栖动物的高多样性和敏感型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940.
为摸清渭河干流及源于秦岭北麓典型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研究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5月对渭河干流及秦岭北麓5条典型支流共4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10种,属于5门8纲75科187属.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其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89.0%,且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作为绝对优势的物种出现在所有调查河流中.源于秦岭北麓的支流石头河底栖动物总密度最高(616.3 ind./m2),总生物量最大(5.265 g/m2);而渭河干流底栖动物总密度最低(125.6 ind./m2),总生物量最小(0.289 g/m2).水质较好的秦岭北麓典型支流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渭河干流,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干支流间的差异性不大.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淤泥型底质、电导率、pH和硝酸盐氮是影响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导因子.丰富度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分别显示,渭河干流有73.3%和80.0%的采样点呈中度-重度污染状态,秦岭北麓典型支流有80.0%和68.0%的采样点呈无污染-轻度污染状态.本研究可为渭河流域生态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