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6篇
  免费   1370篇
  国内免费   684篇
测绘学   70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399篇
地质学   2042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689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81.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8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青海省地倾斜、地应力、深井地温3种前兆手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异常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强地震远场前兆的一些初步特征,并与近场前兆异常特征做了比较,这对该省今后强震短期预报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3.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4.
根据佩枯错-普莫雍错48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波场特征识别的来自Moho界面反射及壳内界面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藏南地区近东西向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厚度东西向变化显著, 分别以定日西、定结东为界呈现“块体三分”格局, 西段Moho界面埋深为71 km, 中段约76 km, 东段约74 km; 上地壳底部深度20~30 km左右处存在一低速层, 其厚度沿东西向急剧变化, 即从西段的20 km减薄至东段的6 km左右;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变化剧烈, 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跳跃式周期性变化. 下地壳物质低波速与3条近南北向活动正断层的存在可能是伴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下地壳物质“拆沉”、地壳增厚与物质东西向“逃逸”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
最近对跨越南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大地测量点位的速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揭示出震间形变沿12条剪切应变率较高的近乎平行的狭窄带发生。这些高剪切应变带与活动地质断层段对应很好,与微震活动集中带局部对应。从圣安德烈斯断层大弯处向北和向南都观测到了较高的剪切应变率(0.3~0.95微应变/a),而大弯处本身则表现出分散且量级低的剪切应变率。扩散性形变分散且量级较低(<0.2微应变/a),压缩性形变在文图拉和洛杉矶盆地最高。由于以前在该地区从未作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假设,因此,我们的分析可以证明大地测量可单独用来探测活动断层段。  相似文献   
86.
范家参 《地震研究》2002,25(1):48-52
地壳由半无限大的基岩上一层厚度为H^-的表土层组成,入射地震波为垂直的SH波,产生水平地面运动。当浅源大地震发生时,在极震区以外行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将使地壳介质有非线性的有限弹性变形。用小参数摄动法使非线性控制方程为线性化的小参数各阶控制方程,得出头两阶线性控制方程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87.
印度和萨尔瓦多均遭受地震灾害的袭击 ,然而却没有一个科学家事先预知 ,布坎南对此作出解释。 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能在诸如袭击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 ,造成多达 1 0万人死亡那样的地震发生之前向我们示警 ?如果天文学家几乎都能看到宇宙的边缘 ,生物学家能够进行无性繁殖活组织细胞的话 ,那么 ,地球物理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告诉我们地球何时何地会发生振动 ?令人费解的是 ,地震的基本过程非常简单。大陆板块其实是地壳的巨大断片 ,像巨大的木筏一样漂浮在液态地幔上。当两个板块相互摩擦时 (例如两个大陆地块在加州沿圣安德烈斯断层所做的那样 ) ,…  相似文献   
88.
根据形变数字化数据和前兆特征。主要对EIS000中提供的数据处理及异常判定方法进行了使用分析。针对固体潮成分和非固体潮成分。提出了在日常分析和会商中较为适用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9.
多种驱动力作用下东亚大陆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印度板块持续地向北推进、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剥蚀作用视为形成现今东亚大陆形变和应力场格局的主驱动力。在一梯形区域内,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大陆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不同的剥蚀率系数及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形变及应力场格局。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CGPS)以及利用地震观测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上述的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其西部地区比东部吻合得更好。说明控制东亚大陆西部形变和应力场基本格局的主驱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而对东部地区还应当考虑其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大陆岩石层的搬离作用以及风化剥蚀对应力场的演化过程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0.
中国台湾南部及其周边岛屿现今地壳形变的位错模型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建立非震形变的位错模型,用混合全局反演方法,拟合了中国台湾南部1990-1995年间的GPS观测资料.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观测,构筑了包括6个刚性块体和19个断层的简单模型.反演结果表明,菲律宾海板块以(69±2)mm/a,方向为317°±2°的速度与欧亚板块会聚,其中约一半的会聚率在台东纵谷消耗掉,另外部分则平均分配在其西边的块体交界处.菲律宾海板块和中央山脉地质区均向西北方向挤压,过了中央山脉后,块体运动呈扇形分布,与应力方向一致.西部麓山地质区与滨海平原地质区交界处的断层均以逆冲分量为主,由南向北倾角逐渐变小,断层宽度一般为10km左右,均表现为强锁定,历史上的大地震多发生在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