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本文讨论了适合于SPOT图象的用光束法平差解算外方位元素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在国产解析测图仪APS—1上进行SOPT图象立体测图的方法;研究了SPOT投影方式的实时循环程序LOOP及SPOT图象的测图软件包。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38.
在内陆强震活动的起伏中,6级以上地震的大范围长时间缺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研究者已将其作为将发生7级地震前的标志之一。作者系统地清理了1897—1988年8月间中国大陆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缺震事件”的始末,较多的震例表明,限定“缺震事件”起止的地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它们在地震构造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区域最活跃的破裂,突然处于阻碍、闭锁状态,其持续时间大于10个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为解锁,并随即出现新的一轮大地震活动。故可以作为一种大地震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9.
利用地震对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了川滇木里—宁蒗及松潘一汶川区的地震时空分布图象。结果表明:①任何震级的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都是非随机的,不均匀分布。在较小震中距上,地震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聚集程度有随震级明显增高的趋势,且随构造背景而异;②两区域的地震(松潘一汶川区3.5≤M≤3.9的子集例外)在时间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小震级地震集中在较小时间间距范围上,较大震级地震的分布图象则随区域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水平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