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91篇 |
免费 | 657篇 |
国内免费 | 10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6篇 |
大气科学 | 1147篇 |
地球物理 | 665篇 |
地质学 | 1474篇 |
海洋学 | 664篇 |
天文学 | 54篇 |
综合类 | 431篇 |
自然地理 | 9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223篇 |
2020年 | 160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65篇 |
2014年 | 403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89篇 |
2011年 | 300篇 |
2010年 | 298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316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59篇 |
1996年 | 90篇 |
1995年 | 105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本文系统梳理了IPCC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的主要结论,并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解读。报告主要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极地、海洋和沿海地区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实现气候适应发展路径的方案。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大面积萎缩,冰川冰盖质量损失,积雪减少,北极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多年冻土升温,全球海洋持续增温,1993年以来,海洋变暖和吸热速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海洋表面酸化加剧,海洋含氧量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2006—2015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6 mm/yr,是1901—1990年的2.5倍,但存在区域差异。高山、极地和海洋的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分布和服务功能均发生变化,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极端海洋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多,强度加大。198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且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海平面持续上升加剧了洪涝、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岸带灾害,并影响沿海生态系统。海洋及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仍将持续,应对这些影响而面临的挑战,应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可再生能源管理,强化海岸带地区的海平面上升综合应对,打造积极有效、可持续和具有韧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53.
54.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5.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5):167-172
<正>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10年4—6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后给出以下监测结果。 2010年4—6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363次,其中4月146次,5月117次,6月100次。在4—6月发生的363次地震中,东半球214次,西半球149次。M 5—5.9中强震328次;M 6.0—7.9强震55 相似文献
56.
土壤水分作为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水循环、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土壤水分实地测量方法难以获得大尺度、长时序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且具有较高的测量成本。微波遥感信号源穿透能力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是获取长时序、大尺度土壤水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L波段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技术,其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微波遥感的优势,在土壤水分的测量中备受关注。分析了国内外基于GNSS-R技术的土壤水分遥感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系统性地介绍了GNSS-R技术获取土壤水分的原理与特征,分别从正演与反演两个角度详细说明了土壤水分测量的具体方法步骤,给出了主要困难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最新的基于旋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clone GNSS,CYGNSS)星载反演为主要介绍对象,深入阐述了基于CYGNSS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并简要分析GNSS-R土壤水分遥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中国今后地基、空基和星载GNSS-R土壤水分遥感... 相似文献
57.
58.
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发生了极端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给经济、农业、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此次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因。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区域平均的极端高温频次、日最高温度平均值、高温日数等指标均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大值,区域平均降水则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此次气候异常主要是由于夏季中国中东部受强大的高压系统控制,与偏强的西太副高、中纬度的西风带扰动以及热带海温的影响有关。此外,本文探讨了全球增暖趋势对极端高温事件增多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国地区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可能变化。 相似文献
59.
60.
Nat Rutter 《第四纪研究》1992,12(2):166-167
由国际科联发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把土壤-黄土序列作为第四纪古气候的关键性记录。土壤-黄土序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黄土堆积集中在东欧、西伯利亚、中国、美国中部和阿拉斯加,以及南美洲东南部,其他大陆也见有少量黄土堆积。这种全球范围的广泛分布不仅为解译特定时段内大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