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是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动力学过程的窗口.龙门山隆升机制研究因而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形成了地壳缩短与下地壳管道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进一步的讨论期待着对龙门山隆升特征作出更深入地认识.夷平面与河流地貌忠实地记录了山地隆升的过程,其形态能够客观地反映山地隆升的几何特征.文章通过数字高程资料分析了龙门山地区的第三纪夷平面,并沿横穿龙门山的大渡河流域测量了河流阶地、山麓剥蚀面及其同期宽谷地貌.夷平面、宽谷地貌与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显示,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山系一方面相对东侧四川盆地发生显著的冲断式隆升,隆起幅度达4500m左右;同时相对青藏高原腹地发生了一定的挠曲式隆升,挠曲的枢纽大致沿龙日坝断裂带展布,隆起幅度为500m至1000m,即龙门山山系的构造隆升由东翼的冲断作用与西翼的挠曲作用联合完成,龙门山山系因而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一道地形屏障.文章最后讨论了导致龙门山山系拱曲冲断作用的可能因素,包括上地壳的断弯褶皱作用、下地壳物质上涌作用和地表侵蚀导致的重力均衡效应.鉴于沿龙门山隆升带东西两翼发现了纵向逆冲断裂或逆走滑断裂,而没有发现纵向张性构造,推断断弯褶皱可能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2.
行走美人谷     
在川西大香格里拉的旅游环线上,有一颗光芒四耀的明珠——丹巴县,那里山川奇美,风光独异,尤其是以美人辈出而享有“美人谷”盛誉。  相似文献   
83.
秦昆(秦岭-昆仑)结合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基础上于柴达木东缘次级造山带南东段的拉龙洼和满丈岗地区发育了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93.5Ma和197.5Ma,它们分别代表着东古特提斯洋北支及其北侧秦昆间共和坳拉谷的初始伸展离散和这一构造系统封闭碰撞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晚古生代中晚期东昆南-阿尼玛卿和阿尼玛卿-文县-勉略两支裂谷发育成相互沟通的东古特提斯洋北支时,苦海-赛什塘一支发生“夭折”而形成共和坳拉谷,这一构造系统于三叠纪晚期各区段几乎是同时发生收缩、闭合、碰撞造山,东昆南-阿尼玛卿-文县-勉略有限洋盆的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形成统一的秦昆造山带,共和坳拉谷的封闭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侧向间的衔接。本文的研究给这一秦昆衔接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84.
龙羊峡谷为黄河上游水电富矿河谷段,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龙羊峡谷出口地段,研究龙羊峡谷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变特征对于探讨拉西瓦水电站坝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工程岩体地质过程浅表生改造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了龙羊峡谷形成史之后,通过分析树木年轮法、植物孢粉法、同位素法等所获取的资料,总结了更新世以来龙羊峡地区气候演变特征。分析认为龙羊峡地区更新世以来气候以旱寒为主,这种气候特征对于拉西瓦水电站坝区花岗岩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温度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冰劈作用。  相似文献   
85.
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基于气候生产力模型,利用1960~2000年127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以及植被信息,对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1a云南自然植被年均NPP为4.23×108tDM/a,约占全国自然植被年均NPP总量的11.4%;单位面积的平均NPP为10.64tDM/(hm2·a),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云南自然植被NPP随着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变化总趋势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中部<西部。云南自然植被NPP在干季(11~4月)和雨季(5~10月)差异显著,6~8月最大;41a来云南大部分地区自然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比6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有所上升。气温增加,降水增加或不变的情况下,滇西北和滇东北NPP增加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气温是制约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因素;气温增加,降水减少的情况下,几个少雨区和多雨区NPP降低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表明在上述地区限制NPP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相似文献   
86.
三江并流形成时代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是世界上独特的纵向岭谷地貌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金沙江、怒江、澜沧江3条大江的阶地、河谷主要沉积物均为中更新世以来所形成,说明三江并流这-独特地貌-水文现象形成于中更新世及以后的时间。中更新世昆黄运动是西南纵向岭谷乃至中国的地貌-河流发育重要转型事件,奠定了西南纵向岭谷区的自然地理格局,影响了三江并流区的现代地表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7.
依巴谷星表在建立时已做到与以河外射电源定义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相符合,而ICRS系统与由FK5星表实现的由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定义的赤道坐标系统相一致。估计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小于0.1mas,因此,依巴谷星表成为描述光学观测确定的地球定向参数(EOP)的一个更为均匀的参考系。本文主要讨论了FK5和依巴谷星表之间的星表系统差(FK5-Hip),并用中国光电等高星表来检验(FK5-Hip)星表系统差的结果,并估算了星表系统差(FK5-Hip)对E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约为27年的6张底片,共计有14次露光观测,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到了南天区域内21颗恒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其中有6颗是依巴谷星,它们的赤经和赤纬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8ms和22mas ,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的平均值分别灰0.068ms/a和0.97mas/a。  相似文献   
89.
华北陆台北缘中晚元古代坳拉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梁运动铸成的华北陆台地壳厚度增大,在地幔热柱上涌作用下陆台拉开,出现地堑盆地,发展演化为坳拉谷,自西至东为:①白云鄂博 化德坳拉谷,②渣尔泰 尚义 隆化坳拉谷,③燕山 汛河坳拉谷,④复州 太子河 浑江坳拉谷。每个坳拉谷内均为稳定-次稳定型的中上元古界。各地拉张幅度不同,岩相建造略有差异,均具有燕山型中上元古界特点,可以对比,显示各坳拉谷同步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90.
 贵州西部龙潭组主要含有6种沉积相组合:即浅海沉积、细粒滨岸平原沉积、溢岸沉积、小型河道砂体、叠置河道砂体和煤层。多层叠置砂体一般10-25m厚,2-10km宽,常含海绿石,切入下伏的三角洲平原、滨岸平原和浅海沉积中,被认为是下切谷充填。在龙潭组中共识别出广泛发育的10个层序界面,由此所限定的层序大致相当于4级旋回层序。在这些层序中,准层序或准层序组识别不出,然能识别体系域,层序几乎全由海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低位体系域(LST)发育不好。在垂向上,它们又可叠置成3级复合层序,并由低位、海进和高位层序组组成。在低位层序组中,河道下切常冲刷掉下伏层序的全部HST和部分TST,致使其与下伏层序的下切谷充填重合。在海进层序组中,下切作用最弱,具最小砂/泥比值,下切谷充填侧向孤立。高位层序组是低位和海进层序的过渡类型,下切谷充填也趋于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