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了解天空的奥秘无疑是从星星的位置开始的。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还在用绘画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就有了对那些明亮光点的记录。久远的历史早已无从考证,虽然中学历史书上还会提到《甘石星经》,但战国时甘德、石申其实各写了一部,早已失传,即使是后人编撰的合集如今也只剩名目而已。古希腊喜帕恰斯(Hipparchus)编制的西方第一本星表也是因为在托勒密的著作中被提及才为世人所知,托勒密整理写入《天文学大成》的1千多颗恒星在整个中世纪都是权威,代表了当时目力的极限。只剩下变化莫测的行星轨道和偶尔光顾的彗星作为那时天文学的全部内容。直到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后,人类才得以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这漫长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对那些遥远世界的所有模糊认识都写在了星表之中,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坚实的脚印来回顾天文学的发展道路吧!  相似文献   
42.
在十九世纪中叶,天文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繁荣的局面。普鲁士的贝塞尔用量日仪得到了恒星距离;爱尔兰的罗斯勋爵在改进他巨大的望远镜;夫朗和费用他的分光镜发现了太阳中的元素:  相似文献   
43.
扼要介绍了施密特巡天底片及基于此编制而成的施密特巡天星表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GSC2.3和USNO-B1.0的情况.分析研究了这类星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所在,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利用现有施密特底片资料并增加新的第3期观测,编制一个具有绝对自行、多色测光、系统均匀的高密度全天星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44.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45.
作为绝对姿态测量精度最高的仪器,星敏感器已广泛应用在当前大多遥感卫星上,其定姿精度直接影响光学测绘遥感卫星的几何定位能力。针对资源三号卫星首次下传的国产APS原始星图数据,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国产星图的地面事后定姿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地面事后定姿时间充足、计算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对星图预处理、星表重构、星图识别、恒星相机在轨检校等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了一套资源三号国产星敏感器事后定姿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基于国产星图的绝对姿态确定中。利用资源三号卫星下传原始星图对该系统进行全面试验验证,结果分析表明,事后定姿系统不仅可靠性高,而且定姿精度达到1.82角秒(1σ,光轴指向精度),优于星上处理2.18 角秒(1σ),为资源三号卫星原始星图业务化处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6.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观测特征和天体测量特征,依巴谷卫星在短期内同时测定大量高精度的恒星位置,自行和视差等五个天体测量参数以及星等和色指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为建立高精度的光学参考系,为研究恒星的起源,演化,分布,质量,大小和光度等,为研究双星和聚星的分布和运动,为研究星系运动和星系动力学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7.
未来10年天体测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依巴谷卫星的观测结果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极限星等仅为 12mag,自行精度不够高等,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各种地面上的暗星扩充计划,如TAC、SDSS、UCAC-S,POSS等,并对它们的预期计划和目前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叙述了未来10年可能实施的几个空间天体测量计划,如欧洲空间的GAIA,美国喷气推进实室的SIM,德国的DIVA,美国海军天文台的FAME和俄罗普尔科沃天文  相似文献   
48.
河口湾相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湾由一套变化亚环境组成,对其相变模式研究表明,河口湾沉积特征及岩相分布受波浪 和河流三种水动力所控制、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上泥舅统工河塘组下部发育潮控口湾沉积,由潮控河道复合体、潮坪和潮汐砂坝组成,代表海进体系域沉积、发育下切谷充填型储层。  相似文献   
49.
河道体系是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通道,控制了大陆边缘源汇体系中砂体总体的输送和分布格局,并可有效指示古代构造活动、物源供给、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等丰富地质信息。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钻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划分方法和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揭示了南海北部珠一坳陷早—中中新世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并且以典型层序为例精细揭示了海平面变化控制下河道类型由辫状向曲流的转换。同时,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识别到多处异常下切现象,经研究可解释为辫状河道内的汇流冲刷,其典型特征为:(1)下切深度局部增大;(2)平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3)内部为砂质充填。虽然汇流冲刷结构在地震剖面特征上与“传统”意义的下切谷极易混淆,但在沉积特征和成因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它的识别有助于避免层序界面的错误判别,并且其后期充填的河道砂体具有局限分布的特点,易于在后期海侵泥岩的覆盖下形成潜在的岩性圈闭新类型。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