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9篇 |
免费 | 578篇 |
国内免费 | 3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1035篇 |
地质学 | 897篇 |
海洋学 | 91篇 |
天文学 | 247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
为研究震后九寨沟钙华景区的溶洞、裂隙、暗流等地质特性,丰富钙华景区岩溶洞穴无损探测技术,探讨了多物探技术在多孔疏松钙华地区作业的可靠性。首次运用地质雷达法及高密度电法相结合的无损探测技术,在九寨沟景区火花海特定区域进行了现场勘查和无损探测试验。结合对比两种无损探测成果与测区内出露地质剖面3组勘探数据,结果发现: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法相结合,两者能优劣互补,相互佐证,在解决钙华区域浅部溶洞、暗流、裂隙等工作中,对探测目标体具有极高的识别度。两种方法探测数据与震后出露剖面地质特征保持极高的一致性,验证了两种无损检测方法在多孔疏松介质条件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解决了多物探技术在多孔疏松介质地区施工的疑点和难点,丰富了工程物探领域技术。 相似文献
53.
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边探测为中、高层大气探测,主要针对海拔约10—100 km的大气层进行观测,与垂直观测相比,具有更高的垂直分辨率。亚毫米波(0.1—1.0 mm或300 GHz—3 THz)临边探测对臭氧层的大气环保监控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析比较了Odin/SMR、EOS AURA/MLS、JEM/SMILES、MASTER与SOPRANO这5个亚毫米波临边探测仪的特性,并介绍了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大气反演系统中的正向模型与反向模型。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器具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及较宽的波段宽度,其光谱分辨率能达到1 MHz甚至1 MHz以下,波段宽度能达到几个GHz。另外,大气中的许多分子在亚毫米波波段有特征吸收线,可以反演许多痕量气体垂直廓线。在亚毫米波临边探测下,可以获得氯族成分及BrO的廓线数据。HCl、ClO等氯族成分的反演误差可以小于10%,但BrO的反演误差达50%以上。亚毫米波临边探测的正向模型需要考虑云的多次散射;5个亚毫米波临边探测器的反演算法均采用基于高斯-牛顿或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的最优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54.
浅层地能的开采是与岩土介质相关的能量交换过程。本文从岩土工程应用的角度,简述了浅层地能开采中与岩土体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3个主要的科学问题,即换热过程岩土体热湿迁移机理、岩土层地质构造对热交换的影响以及热交换对岩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对它们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文的分析成果对于掌握浅层地能开采对土体力学性状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2003年10~11月的大磁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引起2003年10~11月发生的3个特大磁暴的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以及中国东部地磁台链记录到的地面磁场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特别大的磁暴是由太阳质量抛射事件引起的。太阳向着地球喷发出的大量等离子体引起的强烈太阳风扰动和持续长时间的南向行星际磁场与磁层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别大的磁暴。ACE卫星、GOES卫星以及地面地磁台站较完整地记录了这3次日地扰动传输过程。对于每一个磁暴,中国东部地磁台链记录到的H分量变化形态一致,纬度最高的满洲里地磁台H幅度最大,而其他台站的幅度与纬度无明显关系,这表明磁暴的发展不完全由赤道环电流引起,在这样强烈的磁暴期间,磁层内的电流体系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