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21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新疆西准噶尔沿达拉布特构造带出露几个主要由碱长花岗岩组成的花岗岩基(包括庙儿沟、阿克巴斯套、克拉玛依及红山等岩体)。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碱长花岗岩属于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其10000×Ga A/l比值大。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证实它们的形成时代均为~300Ma,与东准噶尔的碱性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一致。这些碱长花岗岩在成因类型上属A2型,形成于后碰撞的张性环境中。花岗岩的Nεd(t)= 6.42~ 7.46,但众多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不是直接来源于亏损地幔,而更可能是由洋壳和岛弧建造组成的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质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2.
元江岔河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煜昭  崔银亮 《云南地质》1996,15(2):154-163
岔河铜矿是康滇地轴内一多成因矿床。本文从岩石宏观与微观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重砂矿物等几个方面对岔河变质岩系进行原岩恢复;用同位素年龄、稀土元素和地层特征对比了康滇地区有关地层;描述了三类矿床宏观与微观地质特征;运用包裹体均—温度和包裹体成分测试成果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最后采用裂谷理论讨论了成矿作用与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壳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3.
吴健生  刘浩  彭建  马琳 《地理学报》2014,69(6):759-770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避免了功能体系研究所需矢量数据的难以获取与测算庞杂,而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可以综合地定量测度城市地区人类活动的广度与强度。基于夜间灯光指数的引力模型定量测度中国34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二阶段聚类法综合分析其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中国节点城市被划分为7 大国家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与沈阳)、26 个区域节点城市与107 个省域节点城市,而中国城市体系则被划分为2 个国家城市体系(北方城市体系与南方城市体系)、8 个区域城市体系(华北城市体系、东北城市体系、西北城市体系、黄河中游城市体系与华东城市体系、华南城市体系、西南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体系) 与31 个省域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地域范围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明确的识别界线,不过通过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与顾朝林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对评估,总体而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是可信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4.
桂东北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桂东北姑婆山地区的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广泛分布,包体的形貌、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岩浆快速冷凝结晶产物;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说明它们属钾玄岩系列,其源岩具OIB型微量元素特征;包体与寄主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的相同性,排除了来源于深部固体岩石熔融残留体或浅部围岩捕虏体的可能性,而两种岩石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暗色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在岩石结构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方面的明显差别性,又排除了同源包体或析离体、堆积体的可能性。里松花岗岩在很多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上都介于里松暗色包体和姑婆山主体花岗岩之间,里松暗色包体的总体特征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是里松暗色包体岩浆与姑婆山主体花岗岩岩浆发生混合时不完全混合的残留物。  相似文献   
895.
新疆色带电气石的生长过程及颜色起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新疆阿尔泰山地区花岗伟晶岩中的色带电气石为重点,应用X射线透射形貌技术,揭示了光学显微镜无法查明的结构缺陷,结合晶体表面微形貌观察及包裹体研究,阐明了色带电气石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机理。同时运用吸收光谱、穆斯鲍尔谱、红外吸收、核磁共振等谱学方法,对照光谱及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对阿尔泰不同颜色的电气石晶体,特别是玫瑰色的颜色起因作了较全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896.
运用M/M/S排队法,对龙口港区公共锚地未来所需规模进行了分析,通过论证提出了该港区锚地的建设规模建议。既可为业主和审批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项目建设论证的参考算例。  相似文献   
897.
针对导航增强的实时性、连续性及高精度定位等需求,提出一套基于几何分析法的低轨星座设计方案。首先确定单星对地覆盖场景的关键要素,结合具体情况并通过几何约束关系得出基本参数;然后提出一种混合星座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地球非球形引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以确定混合星座的参数配置;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案设计的星座能够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导航增强功能,在卫星的覆盖层数、几何分布及轨道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优异,为低轨导航增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98.
陕西气象核心能力与气象服务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慧 《陕西气象》2000,(1):31-33
根据企业能力论, 提出陕西气象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气象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增长机制, 结论认为, 陕西气象核心能力是获得和发展气象经营优势的根本, 加强气象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提高, 走气象服务产业化发展途径, 形成最终产品并产生最终效益。  相似文献   
899.
张跃  杜洁莉 《热带地理》2023,(7):1275-1287
立足于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运用旅游流引力模型及GIS集成方法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格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研究表明:1)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旅游流潜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珠江口两岸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港珠澳大桥绿色政策通道建设,打破行政壁垒以实现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均衡发展走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2)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行力的变化幅度与大桥开通后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幅度显著相关,并呈现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大桥的开通降低了两岸之间的旅游抗阻力,显著加强了珠江口两岸城市的旅游合作关系,尤其是东西岸城市群(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3)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桥直接连接的香港、澳门和珠海;中山及珠海的部分区域被高值邻居包围,受扩散的机会较大;而广佛和深莞的部分区域为低值聚集区,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大桥对港澳核心城市群优势的加强作用明显,广州及附近区域的相对地位被削弱...  相似文献   
900.
花岗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花岗岩非常复杂。目前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危机,危机表明花岗岩需要革命。花岗岩革命以什么为标志?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有哪些新奇的概念?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花岗岩革命有三个任务:首先,花岗岩革命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岩浆岩类要解体,花岗岩类要独立,花岗岩理论要摆脱对玄武岩理论的依赖。其次,花岗岩要根据自己不同于玄武岩的特点创立花岗岩新的理论体系。花岗岩的新理论不同于现行的花岗岩理论,花岗岩新理论即花岗岩的变成论,可以用一句话予以概括:花岗岩来自变质岩的深熔作用,熔体与残留相处于平衡,变质岩与花岗岩具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变质岩为母,花岗岩为子。新理论赞同花岗岩四阶段模式,即花岗岩的形成包括了从产生到形成到上升和侵位四个阶段(本文稍作修改的版本)。按照花岗岩的旧理论,许多问题非常费解;而按照新理论,许多费解的难题几乎迎刃而解了,如花岗岩上升的驱动力问题和花岗岩侵位的巨大空间占位问题等。第三,重新界定研究花岗岩的作用和意义。旧理论认为研究花岗岩是为了解决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新理论则认为是下地壳填图。下地壳填图是一个崭新的问题,是根据花岗岩与变质岩的关系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