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837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2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针对圆走航定位声速剖面测量不准确引起水下控制点坐标解算存在偏差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声速不确定性对测距误差的影响,并将声速测距误差分成背景声速剖面误差、随机误差、测距误差长周期项和测距误差短周期项,再通过分析坐标改正数方程得到不同声速测距误差项对控制点坐标定位的影响。最后,设计2组仿真实验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932.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carried out along the Nîmes Roman aqueduct,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part of France. The study was motivated by archaeologists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partial destructions of only one aerial bridge of the aqueduct (Pont de la Lône). Given its close proximity to the Nîmes seismically active fault, a possible seismic origin for the destructions was invoked. Seismologis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 thus carried out a variety of field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to test the seismic hypothesis. Supporting field evidence was found first along the aerial bridge section of the aqueduct: broken stalactites, arch warping, crack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bridge just above a breast wall shortly after its construction. Secondly,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the canal was analysed: irregularity in the thickness of calcite deposits of the canal walls, presence of numerous cracks, horizontal shift of the otherwise linear structure of the canal and presence of calcite twins in the deposits, found only where the canal crosses the Nîmes fault system.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only the Pont de la Lône would have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under seismic solicitation (assuming an M6 earthquake at 10 km distance). The second aerial bridge, the three levels arches Pont du Gard, an historical monument still standing today, would have suffered less damage, due to its very different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around 0.4 Hz, far from the amplified seismic near-field spectrum; (2) the numerical models also show that a fall of the canal wall would require a higher magnitude event (M > 6); (3) the presence of calcite twinning requires a differential static stress of 4 MPa or greater,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very close to the fault rupture of a M > 6 earthquake; (4) finally, local surface rupturing of such a fault would also corroborat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observed offset of the canal may be partly seismically induced. Although other possible origins for each individual evidence may not be excluded, the observed spatiotemporal concentration of architectural/geological anomalies together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allow us to support a possible co-seismic origin for these disorders, indirectly attesting to the potential seismic activity (M > 6) of the nearby Nîmes fault. Furthermore,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s of archaeological studies, the disorders occurred between 250 and 350 year AD, thus providing timing for this possible seismic event, an essential parameter in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These results validate the archaeo-seismological approach as a tool that may help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major infrequent earthquakes in areas of moderate seism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933.
以Ca2+解吸总量和解吸平衡溶液的pH值作为溶解性物质解吸的特征指标,采用静态试验方法,初步研究了解吸溶液中的Na+对溶解性物质解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成分和粒径相同时,随着解吸溶液中Na+初始浓度的升高,溶解性物质解吸总量逐渐增大,并趋于一极大值,溶解性物质解吸总量的增加值逐渐减小;颗粒物成分相同而粒径不同或颗粒物粒径相同而成分不同时,同一Na+初始浓度下,溶解性物质解吸总量不等。解吸溶液中Na+初始浓度相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溶解性物质,其解吸总量随颗粒物成分或粒径变化的规律不同。颗粒物成分和粒径相同时,在同一Na+初始浓度下,不同种类溶解性物质的解吸过程具有较好的伴随特性。  相似文献   
934.
天长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长市紧邻我国东部沿海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是安徽省经济最发达的县(市)之一,工业化发展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天长市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指明了优质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范围;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现状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未来该市水资源的利用趋势,是城区以利用地表水为主、广大乡(镇)村仍然以开采利用地下水为主的供水模式;提出了针对未来可能扩大地下水资源利用时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35.
西华山钨矿接替资源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华山钨矿西南区进行了钨接替资源勘查,分析了西华山钨矿地质特征,认为南区和中区隐伏岩体内具备形成内带矿床条件,主要采用地表钻探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总结了西华山钨矿接替资源勘查区的成矿规律,并对找矿方法和找矿效果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今后矿山深边部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936.
通过对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20个车站基坑的变形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基坑深度为依据,分别研究了不同风险等级基坑的地表沉降、桩(墙)顶水平位移和桩(墙)体水平位移情况;明确了各监测项目的实测值分布形态,并给出了实测数据的数理统计结果;分析了桩(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的位置,明确了基坑深度对最大值位置的影响,并着重对该地区基坑工程的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可指导后续郑州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工作的开展,也可为类似地区基坑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7.
徐州市第四系孔隙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州市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徐州市水质型缺水较严重,向城市供水的地面水水源地遭受污染,而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开采区位于徐州市下辖县城及乡镇,以往工作程度较低。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徐州市第四系孔隙水资源,在开展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水文地质调查和区域农田水利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抽水试验及对以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徐州市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特征,总结富水规律及富集特征。徐州市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富水性强区域集中在沿故黄河高漫滩一带,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侧向径流补给,其余区域富水性差; 东部地区中更新统孔隙承压水的富水性、水质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下更新统至中、上新统孔隙承压水的富水性、水质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938.
盾构施工诱发周边地表振动已成为突出的环境振动问题。依托兰州某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标段,通过隧道-地表同步采集三向振动加速度,研究盾构施工诱发振动在地表50 m×50 m范围内的时域、频域传播规律。结果表明:①地表自由场地加速度随距离的传播呈现先放大后急剧衰减的趋势。X向会出现局部放大反复的现象。②横断面最大峰值为0.33 m/s2,但盾构施工诱发振动将对敏感的古建筑产生不利影响。③50 m范围内地表频率主要以4~80 Hz为主,各频段振动级并非随振源距离的增加单调衰减,与场地土层卓越频率接近的频段存在较大的反弹现象。④在盾构诱发环境振动的评价中应考虑三向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9.
本文以山东烟台大沽夹河中下游地区1987~2017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为背景,选取对地下水影响较大的钠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总硬度、矿化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rapher软件,制作地下水水质动态曲线图,分析地下水水质多年变化特征,并使用AquaChem软件绘制Piper三线图,总结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研究区30年地下水质量变化情况,选择时间序列法对大沽夹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水质进去趋势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水化学类型由HCO3- Ca、HCO3·Cl- Ca·Na向HCO3·SO4- Ca·Na、HCO3·Cl·SO4- Ca·Na转变。但地下水质量变化不大。除下游沿海区域外,大部分地区尚未超过Ⅲ类水标准,仅部分地区NO3-超标明显。  相似文献   
940.
刘东升 《地质与勘探》2019,55(S1):249-257
湖南省民乐-古丈地区锰矿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之武陵台陷的半局限浅海盆地中,为典型的海相沉积型锰矿床。区内主要有民乐和古丈2个锰矿产地,位于松桃成锰盆地的中东部,与贵州道坨锰矿、杨立掌锰矿处于同一断陷槽中,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通过对区内锰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总结区域锰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为上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系锰矿找矿突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