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家骥  陈力 《天文学进展》2005,23(4):293-303
详细介绍了Hipparcos测定的昴星团距离与以往地面测定结果比较所出现的差异、近年来对昴星团距离新的测定和对Hipparcos数据作的重新处理以及对造成不一致的原因所进行的探讨,最后对有关进展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
质量是恒星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它在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星天体的形成机制以及早期演化过程是彻底解决恒星形成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年轻星天体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下落、质量吸积以及外流等物理过程都与年轻星天体的质量密切相关.该文介绍了确定年轻星天体质量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开普勒定律的动力学方法、赫罗图方法、年轻星天体脉动方法和磁层吸积方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测量精度进行了评述,还综述了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志娥  唐延柯  盖宁 《天文学报》2008,49(2):159-167
最近在红巨星∈ Ophiuchi(G9.5Ⅲ)中观测到了类太阳振动.大频率间隔为4.8μHz,并证实了∈ Ophiuchi中存在非径向振动模.依据∈ Ophiuchi红巨星观测到的振动频率数据和它在赫罗图中的位置,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 Ophiuchi红巨星的质量、金属丰度、年龄、半径进行了初步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使用不同的恒星辐射不透明度数值 ,对 5至 9个太阳质量恒星的演化模型进行计算 ,来研究辐射不透明度对赫罗图中蓝回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赫罗图中 ,使用OPAL不透明度值的恒星演化迹中存在着蓝回绕。而且 ,随着辐射不透明度的增加 ,蓝回绕会快速收缩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互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本文探寻了氢燃烧核反应的CNO循环过程对蓝拐的影响,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CNO循环,在第一种模型中保持^14N丰度不变;而在第二种模型中计算了^16O向^14N的转化过程。结果模型一中出现了蓝拐而模型二中没有蓝拐。在对两种模型的比较中,我们进一步研究蓝拐的触发机制。我们注意到蓝拐的一个重要特性,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能增加决定了蓝拐光度的上升;同时对于一个内部产能恒定的恒星,恒星外壳的膨胀和收缩将决定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根据这点,对恒星内部和外壳的各种物理量进行了研究,并着重注意了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变化的反应。我们发现RGB阶段产生的氢丰度不连续区的跳变是恒星光度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氢壳层的外边缘接触到氢跳变的时候,突然增加的氢丰度使氢燃烧壳层变宽,产能也增大。氢壳层产能的增加伴随着氢壳层温度的增加,过多的热量需要传输,使氢壳层膨胀,这样密度降低就可以控制氢壳层燃烧稳定增加。我们发现恒星外壳遵循位力定理,位力定理结合光度公式,决定了中心氦燃烧期间光度上升时只有两种选择,外壳膨胀有效温度变小,或者外壳收缩有效温度上升。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增加的响应,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外壳的对流程度。对流居优的外壳,氢壳层过多的热量导致外对流继续发展,有效温度下降,恒星沿RGB向上移动;辐射居优的外壳将升温提高自己的热传导能力,并发现恒星是否发生蓝拐取决于一个关键的值ηcrit,RGB底部η值小于ηcrit的模型将有蓝拐,ηcrit值在0.3-0.5之间,并与恒星的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依靠本文得出的蓝拐机制,我们对一些影响蓝拐的物理因素做了解释。主序期间的中心对流以超射导致氢跳变也将离中心远,氢燃烧壳层将难以到达氢跳变,蓝拐向蓝延伸的距离也就短了。外对流超射使氢跳变的位置更靠近中心,氢壳层可以在较早的时间到达氢跳变,蓝拐产生的可能性增大。质量损失将把恒星表面的物质抛弃,使恒星的氢轮廓处于温度更低的位置,氢壳层向氢跳变移动的速度减慢,从而压制蓝拐。OPAL不透明度较大的区域产生额外的对流区,η较大,实现蓝拐过程比LAOL的更难。本文第一章概述中等质量星的演化,蓝拐和各种输入物理关系,包括了不透明度,对流超射等对蓝拐的影响,介绍已有的蓝拐激发机制,蓝拐的重要性。第二章对CNO双循环核反应对中等质量星的产能贡献和CNO循环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第三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恒星演化模型的比较描述了蓝拐的物理机制。第四章总结了整个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δScuti型变星V6 5 0Tau的测光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变星振幅的变化。根据Arets2 0 0 0的综述“通过谱线变化做模式证认” ,介绍了光谱观测研究δScuti型变星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熊大闰和邓李才的理论模型及δScuti型变星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司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I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恒星形成时期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与赫罗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锦  唐歌实 《天文学报》1997,38(4):412-425
本文从IRAS点源星表(PSC)中选择了一批流量只F100μ≥500Jy,且属于正在形成或早期演化阶段的强远红外源,利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1.26m红外望远镜,对这批源进行了J、H、K波段的近红外观测,得到了12个源的第一次J、H、K测光资料.结合外台站的红外观测资料和IRAS点源星表数据,我们对强远红外源的红外发射进行了修正的黑体光球模型、双壳层尘埃发射模型以及详细的辐射转移等模型的拟合,得到了这些源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参量,如中心星的等效光球温度,近红外消光以及包层的尘埃温度和密度随半径变化的幂律等.本文利用红外导出的中心星光球温度和光度,得到了与这些强远红外源成协的大质量年轻天体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和演化特征.我们发现,对质量一定的大质量年轻星,沿着向主序演化的方向,红外谱在12μ-60μ间的斜率S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对演化到同一时间线的星,随着质量的增大,S也有增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性质.并提出了利用红外资料研究赫罗图的方法,它是一种研究深埋于分子云和尘埃包层的大质量年轻星早期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