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428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单位水量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位水量粮食生产能力是综合反映灌溉用水水平和粮食生产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各省(市、区)粮食生产能力的计算,结合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在水土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适当发展灌溉面积.  相似文献   
522.
通过周年4个季度对大亚湾3种主要经济贝类———珍珠贝Pinctadamartensi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 和贻贝Pernaviridis的采样、观测和鉴定,分析它们胃肠物中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综合分析了它们的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3种贝类的食物组成相似,食物中以碎屑、碎片最多,其次是浮游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而浮游动物含量最少,偶尔见到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残体或壳。大亚湾水体的年初级生产力为63万t有机碳,推算出大亚湾生态系统中贝类的最大产量约为1600t·km-2,潜在产量为16—160t·km-2。  相似文献   
523.
从气候角度提高鲜奶产量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总奶产量等于生理产奶量加营养产奶量和气候产奶量,即:Y总=Y1+Y2+Y3,并重点讨论气候产奶量Y3和营养产奶量Y2。结果表明,各月平均水汽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蒸发量4个因子对气候产奶量影响较大,同时找出1988年的各月平均水汽压,1993年月平均气温,1989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和1988年月蒸发量4个最佳气象条件的相似年,它们最利用于提高气候产奶量,其次找到了低产奶原因-产乳高  相似文献   
524.
根据长春市1986~1996年共11年垃圾清运量数据,并结合对长春市居民生活区垃圾日产量的跟踪调查,查明了长春市垃圾产量(包括年产量、月产量和人均日产量)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垃圾产量增长的受控因素。研究发现大约有3/4的城市垃圾来源于居民家庭之外的社会单位。建立了垃圾年产量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计到2004年长春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150万t。加强非居民家庭产生的垃圾管理对于削减垃圾产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5.
Rainfall,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gully expansion were measured for five years in a small (45 ha) catchment in central N.S.W. Sixty per cent of the sediment produced from this catchment originated from gully erosion. Gully head erosion was episodic depending on pipe development, cracking, and soil detachment during small runoff events which prepared the heads for rapid soil movement by the infrequent large event.  相似文献   
526.
Timely and reliable estimation of regional crop yield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regions. The traditional crop forecasting methods need ample time and labor to collect and process field data to release official yield report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s considered a cost-effective and accurate way of predicting crop yield at pixel-level. In this study, maximum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 during the crop-growing season was integrat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Regression (MLR) models to estimate wheat and rice yields in Pakistan's Punjab province. Five MLR models were compared using a fivefold cross-validation method for their predictive accuracy. The study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the Gaussian process outperformed over other models. The best performing model attaine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t/ ha), and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t/ha) of 0.75, 0.281, and 0.236 for wheat; 0.68, 0.112, and 0.091 for rice, respectively. The proposed method made it feasible to predict wheat and rice 6– 8 weeks before the harvest.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crop yield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 can help formulat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相似文献   
527.
综合考虑作物生育期内逐旬光、温、水气候条件的影响,通过SVD和EOF方法构建一个综合气候因子,结合经济资料建立吉林省经济-气候模型,并应用于吉林省粮食单产的模拟和年景评估。结果表明:综合气候因子对吉林省粮食单产的影响主要为正效应,经济-气候模型能对吉林省粮食单产和年景进行较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528.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解译山东冬小麦产量类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91~2000年NOAA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和同期山东冬小麦产量资料,分区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式,推算出每个像元点的产量,按照划分高中低产田的阈值,将该像元点确定为某一产量类型,在GIS的支持下,形成了山东省冬小麦高、中、低产田分布图,同时,对于中低产田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29.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530.
西北黄土高原,光照丰富,雨热同期。实施旱作带田一膜两用技术,可增温2—5℃,节水30—40mm以上,调水70%左右。热量利用率高达0.987,降水利用效率15.15kg/(mm·hm2),气候生产力利用指数0.49。增产效益明显,变作物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总产可达8250—9000kg/hm2,比单作增产4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