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7篇
  免费   1373篇
  国内免费   2076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2849篇
地球物理   1758篇
地质学   1597篇
海洋学   1793篇
天文学   436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1095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451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55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INTRODUCTIONLargeareasofaridandsemiaridregionsoftheworldareaf fectedbywinderosion .Approximately 2 8.4%ofthisareaareaffectedbysevereandveryseverewinderosion (Katesetal.,1977) .InIraq ,thearidandsemiaridregionsrepresentnearly 75%ofthetotalland .5 0 %ofthislandissubjec…  相似文献   
103.
盆地的形成和充填过程模拟──以拉伸盆地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林畅松  张燕梅 《地学前缘》1999,6(Z1):139-146
沉积盆地定量动力学模拟和分析是目前地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建立的拉伸盆地模拟系统可模拟拉伸盆地的沉降过程、估算盆地的拉伸量、分析盆地深部结构和热流背景;动态模拟盆地的充填过程及预测层序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分布样式。沉降和热史模拟结合了二维的回剥法和简单或纯剪切的盆地形成模型。盆地充填模型综合考虑了盆地的构造沉降、均衡作用。沉积物供给。海(湖)平面变化等对盆地充填过程的控制作用。对莺、琼盆地模拟分析揭示了盆地的幕式拉伸过程和深部热演化;层序模拟提示了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对盆地充填演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祁连山区风吹雪对积雪质能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弘毅  王建  郝晓华 《冰川冻土》2012,34(5):1084-1090
风吹雪是山区积雪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祁连山区冰沟流域2008年积雪期观测数据, 通过对风吹雪实地观测分析、风吹雪的发生概率、风吹雪迁移以及风吹雪升华等分析, 从野外观测、计算模拟两个方面对祁连山区风吹雪质能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果表明: 位于流域海拔较高处(海拔4 146 m)的研究区垭口站, 风吹雪现象较为显著, 因之造成的积雪重新分布极为严重. 垭口站风吹雪频发于冬季及初春融雪未发生时, 积雪在风速作用下迁移量较大; 而进入融雪期之后, 因气温上升、雪面融化以及再冻结, 风吹雪发生概率急剧减小. 风吹雪在积雪升华中占有较大比重, 2008年积雪期, 垭口站风吹雪升华估算值约占积雪升华(包括雪面升华)的41.5%.  相似文献   
105.
能源基地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基地大规模开发建设,地下水污染将更加严重。对基地一些地区地下水的污染特征、污染途径和污染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沙漠公路风蚀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驰  高瑜  黄浩 《岩土力学》2011,32(Z1):642-0647
通过Fluent软件对沙漠公路的风蚀破坏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公路不同横断面时风沙流扰动、增速、减速、恢复的过程,确定路基(堑)高度、边坡坡率和路面宽度等公路断面设计参数对风沙流扰动的影响,提出沙漠公路路基(堑)风蚀破坏规律。结果表明:路面宽度的改变对路基沿程风速变化影响较小,各特征点处风速变化小于5%。路基(堑)高度和边坡坡率对风沙流扰动的影响较大。随路基(堑)高度增加,风沙流流场的扰动被增强,路基(堑)风蚀破坏越显著,当边坡坡率为1:1时,路基模型高度250 mm时的迎风路肩风速为模型高度60 mm时的 1.15倍,其背风坡脚风速降低45%;路堑模型高度250 mm时的背风堑顶风速为模型高度60 mm时的1.05倍,迎风堑脚处风速降低高达80%。建议沙漠公路宜采用中低路基(堑),不宜高填深挖。当路基(堑)高度一定,边坡坡率为1:1.75或1:2时,路基(堑)沿程风速变化平缓,沙漠路肩不易被吹蚀破坏;路堑中堑脚位置处不易出现堆积。其结论与室内风蚀风洞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7.
地表能量变化对多年冻土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6-2008年辐射平衡及活动层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北部地表能量变化对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地表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6-7月最大,11-12月最小;研究时段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值0.12MJ.m-2.d-1,活动层土壤以吸...  相似文献   
108.
利用传统的土壤测量方法,发现了四平市脉状蚀变破碎带型白钨矿矿床。土壤异常具有强度高、套合好的特点。试用Н.И.萨弗罗诺夫提出的成矿能理论,进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化探综合异常提取研究来表达土壤测量异常,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概括性好,地质效果更加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9.
高能级强夯在大型石化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广运  水伟厚  王亚凌  李伟 《岩土力学》2004,25(8):1275-1278
大面积的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宜采用强夯法。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大孔隙湿陷性地基、山区大厚度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和抛石填海地基,应该施加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我国的高能级强夯主要用于石化工程施工中的生产装置和大型储罐地基。结合青岛重交沥青有限公司4座5万m3原油储罐和配套附属设施地基处理工程,对高能级强夯的关键技术、检测方法和综合评价进行了阐述,可供强夯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10.
The texture of digital rock images, as recorded, for instance, with borehole imaging devices, is shown to reflect different bedding types. Textural segmentation of borehole images, therefore, subdivides the recorded sequence into bedding units. We show that a textural segment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xture energy achieves good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synthetic as well as real data in which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performed zonations on cores. Texture energy involves filtering of the original image with a set of texture sensitive masks. The filtering is done as a finite convolution over the size of the masks. On the resulting images the variance is computed over a relatively large sliding window, which, in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covers the full width of the image. The resulting nine one-dimensional curves are then clustered hierarchically into a user-determined number of image texture or lithological bedding clas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revious to clustering can be used to reduce redundancy in the data. A recurring and relatively ill-defined problem in this field are macro-textures, i.e., the cyclic interbedding of two or more bedding types. We show that sliding Fourier transforms and variable mask scale can successfully address the zonation of macro-textures. In general, the method gives best results with mask sizes equivalent to 2–4 centimeters, reflecting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h the investigated geological bedding seems to have its highest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