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293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通  贺磊 《世界地震工程》2007,23(1):134-140
在建立非线形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性能曲线的基础上,建议了依据减震性能目标确定阻尼器参数的概略设计方法。提出了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议了适用于多自由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消能结构地震反应预测的模态叠加法,方法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吻合良好。为使各层阻尼器参数更好地满足减震性能要求,提出了将概略设计得到的层阻尼器参数依据减振性能目标进行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可用于带耗散力卫星轨道长间隔积分的数值积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对称方法不适合带耗散力的卫星轨道长间隔积分的缺陷和本质原因,并针对这个问题,采用文所介绍的方法,构造并推荐了一组积分公式。  相似文献   
73.
冲击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孔压增长规律,讨论孔压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不同围压、不同冲击能作用下孔压量的变化。讨论土体的再团结变形规律,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冲击荷载作用后的强度变化。这些讨论为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介绍了三榀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两榀复合耗能支撑框架、一榀普通支撑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复合耗能支撑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包括受力性能、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和耗能能力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复合耗能支撑框架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5.
装有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普通铅芯橡胶垫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阻尼器-铅橡胶复合阻尼器,并介绍了其构造与工作原理,建立了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分析模型,并对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铅橡胶复合阻尼器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建平  丑纪范 《大气科学》1998,22(4):443-453
基于完整的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利用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系统讨论了强迫耗散的非线性大气系统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将完整的强迫耗散非线性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化为Hilbert空间中一个等价的算子方程,研究了算子的性质及其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得到湿大气系统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定理,揭示出系统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征,并把结果推广到有地形动力作用和非定常外源强迫的情形。同时探讨了大气方程组惯性流形的存在,大气多平衡态产生的根源以及强迫、耗散和非线性对系统解的渐近行为的影响。在理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强迫耗散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存在三类时间边界层、方程组简化准则、分解算法的算子约束原则以及支撑吸引子基底的少数自由度的构造方法,探讨了理论在非线性发展方程差分格式的设计和计算稳定性分析、多平衡态的数值分析、数值模式延伸预报的改进、短期气候预测以及一类中尺度系统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指出描述长期过程动力学模式的必备条件,给出初值与模式相协调的合理解释。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
This paper, the first of two, hypothesizes that: (1)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stream power of a river channel at a given station with varying discharge is accomplished by the temporal variation in channel form (flow depth and channel width) and hydraulic variables, including energy slope, flow velocity and friction; (2) the change in stream power is distributed among the changes in flow depth, channel width, flow velocity, slope, and friction, depending 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at the channels has to satisfy. The second hypothesis is a result of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entropy and the theory of minimum energy dissipation or its simplified minimum stream power. These two hypotheses lead to families of at‐a‐station hydraulic geometry relation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se families of relations can occur in the field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8.
高桩挡板透空式防波堤消浪性能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RANS方程为控制方程,基于有限体积法,在动量方程中添加源项,建立了具有造波‐消波功能的数值波浪水槽。利用建立的源项造波数值波浪水槽,模拟了高桩挡板透空式防波堤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消浪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堤前堤后的流态,分析了挡板相对入水深度对透浪系数的影响。在与试验值及拉帕公式对比后发现,数模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较接近,拉帕公式偏大。研究了堤顶相对宽度、相对水深、相对波高对透浪系数的影响并提出修正公式,修正公式与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砾石堤坝、多孔方型鱼礁、堤坝+鱼礁等不同防护措施对岸滩的保护作用。通过测量不同防护措施的波浪透射系数、输沙率、水下坡度角及床面地形变化,并与无防护措施的工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不同试验条件下堤坝+鱼礁工况的透射系数仅为0.21~0.36,对波浪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同一水位不同防护措施下的输沙率由大变小依次为:堤坝、堤坝+鱼礁、无工程、鱼礁;堤坝迎浪面的水下坡度角随极限波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堤坝工况的水下坡度角约是堤坝+鱼礁工况的2~4倍;对于近岸的地形恢复,堤坝+鱼礁工况的效果比较明显,且对岸滩附近的侵蚀较少。堤坝+鱼礁的防护措施可明显减小波浪的透射系数,增加向岸输沙率,对恢复近岸地形、保护岸滩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0.
A new moored microstructure recorder (MMR) is designed, developed, tested, and evaluated. The MMR directly measures the high-frequency shear of velocity fluctuations, with which we can estimate the dissipation rate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We summarize and discuss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Instrument body vibrations contaminate the shear signal in an ocean field experiment, and a compensating correction successfully removes this contamination. In both tank test and ocean field experiment, the dissipation rate measured with the MMR agreed well with that measured using other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