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616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核废料贮存围岩介质THM耦合过程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核废料贮库围岩介质中的THM耦合作用下的岩体力学响应的特点,分析了THM耦合过程,利用O'C onnell的裂隙岩体等效弹性模量关系式中的裂隙密度概念意义,建立了温度作用下的裂隙密度与O da提出的裂隙张量之间的关系式;以裂隙结构面的开度、岩体裂隙数(包括受温度影响开通裂隙数)、裂隙连通率、附加应力、剪切膨胀等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具有THM耦合的渗流系数张量;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应力、应变、温度和热力学压力的关系方程式,给出了核废料贮库裂隙岩体介质热-液-力耦合的定解方程。为探讨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水热耦合迁移以及应力响应特征,提供了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82.
铜陵矿山酸性排水及固体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元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中国铜陵凤凰山铜矿和新桥硫铁矿两种不同类型矿山固体废弃物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山尾矿和废石产生酸性排水的可能性及其差异以及矿山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结果表明,凤凰山铜矿的尾矿基本不产生矿山酸性排水,而新桥硫铁矿采矿废石产生矿山酸性排水,并且凤凰山铜矿的尾矿和新桥硫铁矿采矿废石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也有差异,前者重金属Cu、Pb、Zn、Cd、As、Hg主要赋存于硅酸盐态中,而后者在还原态中有较高的含量,这反映了在地表条件下尾矿中大量重金属元素已经发生了迁移,而采矿废石已经开始氧化,且酸性排水的存在更有利于废石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扩散,进而导致矿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83.
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置及环境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0,16(4):247-250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军事、科技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评估、治理地质生态环境中的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84.
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近年来淀粉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着重列举了利用淀粉废水发展生态建设、从淀粉废水中回收蛋白以及利用淀粉废水生产新能源的方法,分析了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85.
张文杰  杨金康 《岩土力学》2019,40(5):1847-1853
生活垃圾具有大孔隙特性,垃圾中水分运动常表现出优先流特征。针对垃圾组成复杂、难以切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能方便地得到垃圾染色剖面的试验方法。使用填埋场不同深度处的垃圾样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对染色后的垃圾柱分别进行水平切片和竖向切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垃圾中优先流特征。垃圾中大孔隙多、基质少,染色模式与土中不同,基质部分的染色比例较高。试验所得的染色面积比和染色深度能反映出垃圾中优先流的明显程度,染色面积比与参与优先流的大孔隙比例有关,染色面积比越大,优先流越明显,而染色深度与基质流比例有关,上部垃圾中基质流比例越低,入渗深度越深。不同入渗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入渗强度越大时垃圾中优先流程度越高;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高的垃圾试样中优先流更明显;不同埋深垃圾试样的试验结果表明,浅层垃圾中更易产生优先流。竖向切片与水平向切片所得规律完全一致,试验方法在实现垃圾染色示踪和切片研究的同时,未改变垃圾中优先流原有规律,准确揭示了垃圾中优先流特征。  相似文献   
886.
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及稳定性分析的手段 ,研究在降雨作用下高速公路通过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路堑边坡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 ,分析了边坡各部位在降雨作用下变形量的变化规律 ,得出变形过程的 5个阶段 ,给出了固体废弃物边坡主要以溜坍或滑塌、坡面冲刷及滑坡 3种破坏形式 ,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887.
 Leaching of two contrasting types of sulphidic tailings in humidity cells has been performed.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and the oxidation rate have been studied. Tailings from the Laver mine contain a few percent sulphides and lack carbonates, whereas tailings from the Stekenjokk mine are both sulphide- and carbonate-ri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leachates from the Laver samples,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and pH decreased with time, indicating an increased oxidation rate. In the Stekenjokk samples, pH remained high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reby keeping the metal concentrations low in the leachates. The oxidation rate also decreased with time, probably due to Fe-hydroxide coatings on sulphide surfa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 of carbonat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a high pH not only reduce the solubility of heavy metals, but also decrease the oxidation rate of sulphides. Received: 20 January 1998 · Accepted: 2 April 1998  相似文献   
888.
地质处置库是处理高放废物的有效途径,而预选区内的岩体构造则是影响地质处置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明预选区内花岗岩岩体的断裂构造、空间形态,以甘肃北山新场-向阳山预选区岩体为例,简述了EH4系统的工作原理、野外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查明了研究区内断裂的发育情况、岩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岩体中的不良地质体的分布,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地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89.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预选区芨芨槽岩块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芨芨槽岩块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预选区新场地段中有利候选岩块之一。以高精度卫片解译、野外踏勘、地表工程揭露和节理测量为主要手段,对此岩块的岩石、断裂、节理带和节理等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研究。芨芨槽岩块的主岩岩石类型单一,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后期有煌斑岩脉和石英脉贯人。断裂以NE向为主,共7条;多数断裂分布于岩块东西两侧边界,而岩块内部只有2条断裂。节理带以NW向为主,长度大于1km的有8条。据统计,岩块中节理有4个优势组,各优势组的产状和间距分别服从正态和负指数分布,节理平均间距为1.2-1.6m。断裂对节理的影响范围小于100m。此项调查和研究为处置库选址、性能评价和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90.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 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 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 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 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 μm,显示该区 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 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 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 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 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