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87篇
  免费   3323篇
  国内免费   3926篇
测绘学   1023篇
大气科学   1840篇
地球物理   4922篇
地质学   8740篇
海洋学   2704篇
天文学   2140篇
综合类   1058篇
自然地理   2609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616篇
  2021年   688篇
  2020年   724篇
  2019年   850篇
  2018年   662篇
  2017年   704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793篇
  2014年   932篇
  2013年   907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1034篇
  2010年   873篇
  2009年   1205篇
  2008年   1105篇
  2007年   1219篇
  2006年   1152篇
  2005年   1008篇
  2004年   1019篇
  2003年   962篇
  2002年   807篇
  2001年   753篇
  2000年   725篇
  1999年   621篇
  1998年   663篇
  1997年   429篇
  1996年   415篇
  1995年   379篇
  1994年   328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252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During May 1990 and January-February 1991, an extensive geophysical data set was collected over the Côte d'Ivoire-Ghana continental margin, located along the equatorial coast of West Africa. The Ghana margin is a transform continental margin running subparallel to the Romanche Fracture Zone and its associated marginal ridge—the Côte d'Ivoire-Ghana Ridge. From this data set, an explosive refraction line running ∼ 150 km, ENE-WSW between 3°55'N, 3°21'W and 4°23'N, 2°4'W, has been modelled together with wide-angle airgun profile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and gravity data. This study is centred on the Côte d'Ivoire Basin located just to the north of the Côte d'Ivoire-Ghana Ridge, where bathymetric data suggest that a component of normal rifting occurred, rather than the transform motion observed along the majority of the equatorial West African margin.
Traveltime and amplitude modelling of the ocean-bottom seismometer data shows that the continental Moho beneath the margin rises in an oceanward direction, from ∼ 24 km below sea level to ∼ 17 km. In the centre of the line where the crust thins most rapidly, there exists a region of anomalously high velocity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 reaching some 8 km in thickness. This higher-velocity region is thought to represent an area of localized underplating related to rifting. Modelling of marine gravity data, collected coincident with the seismic line, has been used to test the best-fitting seismic model. This modelling has shown that the observed free-air anomaly is dominated by the effects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that a region of higher density is required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 to fit the observed data. This higher-density region is consistent in size and location with the high velocities required to fit the seismic data.  相似文献   
472.
473.
474.
柴彦威 《地理研究》1996,15(1):30-38
本文着眼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通过考察其形成与作用、日常生活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由三层次构成:(1)由在世界各种城市地域组织中独具一格的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生活圈;(3)以区为基础的高级生活圈。这种独特的生活空间结构是在社会主义计划城市下行政管理和生活居住规划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75.
王晓军 Llube.  A 《冰川冻土》1996,18(4):337-346
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 ̄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中层具有动力变质及再结晶作用共存及反复消长的结构特征(冰晶尺寸、气泡),未见单极大型组构,但出现弱竖环形组构,底层出现弱宝石状的多极大组构。  相似文献   
476.
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石中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可以灵敏于反映岩石的成岩作用到变质作用之间(即极低级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变化情况。笔者对有机质热变指标在极低级变质作用界线、变质带划分和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时间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77.
参数值是影响模拟结果正确可信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一、二维模拟中参数值确定的动态指标层析法,以及作为其发展基础的由多种热指标确定古充的反演方法,简述了动态指标和热指标相结合的确定参数值层析方法。  相似文献   
478.
北京地区遥感环形构造信息提取与金矿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解译了北京地区航片上的环形构造,对环形构造解译图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环形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金矿化作用的关系,最后得到了环形构造密度异常与金矿分布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等新认识。  相似文献   
479.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480.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