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4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399篇
地质学   1432篇
海洋学   299篇
天文学   125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铁路碎石道碴层导热系数测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张建明  盛煜  赖远明 《冰川冻土》2003,25(6):628-631
采用稳态比较法,对铁路碎石道碴层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试验在常温条件下,分别对底部加热及顶部加热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碎石道碴层顶、底面之间的温差较小时,顶部加热及底部加热两种试验条件下测得的导热系数基本相同;而当碎石道碴层顶、底面温差较大时,底部加热条件下的导热系数明显地大于顶部加热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在底部加热条件下,碎石道碴层的导热系数随温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碎石道碴层具有吸热和放热条件下传热的不对称性,合理地利用碎石道碴层的这一传热特性,可望对路基下多年冻土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Following recent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remote sensing to the thermal bar phenomenon, this paper seek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effect of its circulation on lacustrine plankton ecosystems. After summaris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rmal bar hydrodynamics, a thorough review is made of all plankton observations taken in the presence of a thermal bar. Two distinct plankton growth regimes are found, one with production favoured throughout the inshore region and another with a maximum in plankton biomass near the position of the thermal bar.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are then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ies, and the scope for future study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opic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43.
张健  石耀霖  吴春明 《地震地质》2003,25(4):617-624
新生代以来 ,环太平洋周边分布的埃达克岩 (Adakite)主要与年轻洋壳俯冲时在 70~ 90km深处的部分熔融有关。利用数值方法 ,模拟了洋壳俯冲的热演化过程并讨论了脱水、熔融对埃达克岩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仅在活动海岭俯冲前后约 10Ma内 ,年轻的、热的俯冲海洋板片在 75~85km深度范围内 ,温度升高至 82 5~ 10 0 0℃脱水 ,导致年轻洋壳中角闪岩部分熔融 ,形成埃达克岩(Adakite)。而一般洋壳俯冲在 10 0km以下深度才脱水 ,由于脱水区压力较高洋壳自身不能熔融 ,水进入上覆地幔楔状体导致部分熔融 ,形成安山岩 (Andesite  相似文献   
44.
一种新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信息数据源:EOS/MODIS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略介绍了四川省地震局近年来所开展的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信息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研究工作及其进展;对目前地震系统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信息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数据源进行了比较;着重介绍了一种新的卫星热红外遥感信息数据源——搭载于美国地球观测系统(EOS)的Terra和Aqua极轨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这一唯一进行直接广播的对地观测仪器的基本参数及数据特性。对MODIS数据与目前正在使用的AVHRR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EOS/MODIS数据的产生,将进一步推动利用卫星热红外辐射资料研究强震前的热异常场的工作,并可望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5.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新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或密度)不均匀分布,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引入基本方程, 反演计算地幔对流. 本文在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用SH12WM13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数据,计算了全球地幔对流格局. 结果表明,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热动力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所确定的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显示了地幔中复杂的对流格局,特别是区域性层状对流以及多层对流环可能在地幔中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6.
郑爱军  葛孝贞 《大气科学》1997,21(3):308-326
水汽输送的算法精度对中尺度模式的预报能力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MM4的基础上用高精度的平流格式改进模式的水汽输送格式,使改进后的模式包含了对多种高精度的水汽输送格式的选择,如Prather格式和Bott格式。这些格式都是正定的,在理想风场的数值实验中几乎无数值耗散,无计算频散。我们在B网格中央差格式(原MM4中的格式)、Upstream格式和 Prather格式等模式选择项下,对1982年6月的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实验。结果表明:1)模式的预报能力对水汽输送格式的精度较敏感, 2)高精度的水汽输送格式(Prather格式) 提高了模式对暴雨区、降水场结构、雨团活动的预报能力,较真实地模拟出了尺度较小的降水系统的活动。 高精度的水汽输送算法有助于提高中尺度模式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47.
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李英祁思敬(西安地质学院,西安710054)关键词超大型矿床热水沉积作用大陆边缘盆地热旋回中国北方超大型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SEDEX)集中产出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与扬子地台北缘西段,即秦岭与狼山两区。可确定的矿...  相似文献   
48.
49.
A 2-D time-dependent finite-difference numerical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character and evolution of a convecting layer which is cooling as it convects. Two basic cooling mod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first, both upper and lower boundaries are cooled at the same rate, while maintaining the sam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cross the layer; in the second, the lower boundary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time while the upper boundary temperature is fixed at 0°C. The first cooling mode simulates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heating while the second simulates planetary cooling as mantle convection extracts heat from, and thereby cools, the Earth's core. The mathematical analogue between the effects of cooling and internal heating is verified for finite-amplitude convection. It is found that after an initial transient period the central core of a steady but vigorous convection cell cools at a constant rate which is governed by the rate of cooling of the boundaries and the viscosity structure of the layer. For upper-mantle models the transient stage lasts for about 30 per cent of the age of the Earth, while for the whole mantle it lasts for longer than the age of the Earth. Consequently, in our models the bulk cooling of the mantle lags behind the cooling of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Models with temperature-dependent viscosity are found to cool in the same manner as models with depth-dependent viscosity; the rate of cooling is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the horizontally averaged variation of viscosity with depth. If the Earth's mantle cools in a similar fashion, secular cooling of the planet may be insensitive to lateral variations of viscosity.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