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9篇
  免费   3278篇
  国内免费   4207篇
测绘学   1424篇
大气科学   2209篇
地球物理   2809篇
地质学   8982篇
海洋学   4999篇
天文学   243篇
综合类   1481篇
自然地理   4247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637篇
  2021年   737篇
  2020年   702篇
  2019年   850篇
  2018年   719篇
  2017年   764篇
  2016年   814篇
  2015年   871篇
  2014年   1105篇
  2013年   993篇
  2012年   1190篇
  2011年   1221篇
  2010年   1045篇
  2009年   1281篇
  2008年   1156篇
  2007年   1376篇
  2006年   1366篇
  2005年   1223篇
  2004年   1109篇
  2003年   1040篇
  2002年   929篇
  2001年   737篇
  2000年   613篇
  1999年   567篇
  1998年   451篇
  1997年   411篇
  1996年   394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267篇
  1992年   242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冲绳海槽北部稀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海底表层沉积物和4个柱将苦芯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沉积物REE的分布主要与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有关,特别是海洋生物沉积物组份的比例不仅影响REE总量的分布,而且影响标准化REE分布模式的形态。  相似文献   
82.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83.
象山港、三门湾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数量的水平分布与港湾的屏蔽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物量是三门湾(180.95g/m2)高于象山港(94.47g/m2),生物密度是象山港(816个/m2)高于三门湾(347个/m2)。决定所面生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港湾屏蔽性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以中潮区为最高。生物量以6月份最大,密度是4月份最大。  相似文献   
84.
本文对南海中部陆坡区和海盆区的5个岩芯中的 Si,Al,Fe,Mn,Ca,Mg 和 CaCO_3成分做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与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受沉积区环境差异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受海区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浅海到大洋的过渡);受沉积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展示了周期性变化或旋回性。根据岩芯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参考有关古地磁,氧碳同位素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测试分析结果,将本区岩芯划分为14层地球化学层,并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沉积地球化学区,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存在的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5.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6.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87.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88.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铅(Pb)来源于陆源物质,但是,对Pb进入大洋的途径争议很大。为此分析了取自中太平洋两块铁锰结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整个新生代的中太平洋Pb同位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这两块结壳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中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LL44-GPC3中风成碎屑的Pb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证实该区深水中的天然溶解铅主要来自风成粉尘,并且50Ma之前中太平洋中溶解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源自美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40Ma之后主要取决于源自亚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  相似文献   
90.
Alkenone unsaturation indices (UK37 and UK′37) have long been used as proxies for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open ocean.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 other marine environments, variables other than temperature may affect both the production of alkenones and the values of the indice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reconnaissance field study in which alkenones were extracted from particulate matter filter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in Chesapeake Bay during 2000 and 2001.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K37 (and UK′37) values and temperature,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K37 (and UK′37) values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However, temperature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lso co-vary significantly. The temperature vs. UK37 relationships (UK37=0.018 (T)−0.162, R2=0.84, UK′37=0.013 (T)−0.04, R2=0.80) have lower slopes than the open-ocean equations of Prahl et al. [1988. Further evaluation of long-chain alkenones as indicators of pale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52, 2303–2310] and Müller et al. [1998. Calibration of the alkenone paleotemperature index UK′37 based on core-tops from the eastern South Atlantic and the global ocean (60°N–60°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62, 1757–1772], but are similar to the relationships found in controlled studies with elevated nutrient levels and higher nitrate:phosphate (N:P) ratios. This implies that high nutrient levels in Chesapeake Bay have either lowered the UK37 vs. temperature slope, or nutrient levels are the main controller of the UK37 index. In addition, particularly high abundances (>5% of total C37 alkenones) of the tetra-unsaturated ketone, C37:4, were found when water temperatures reached 25 °C or higher, thus posing further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rols on alkenone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biochemical roles of alken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