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08篇 |
免费 | 6025篇 |
国内免费 | 29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55篇 |
大气科学 | 2351篇 |
地球物理 | 3624篇 |
地质学 | 10133篇 |
海洋学 | 4323篇 |
天文学 | 201篇 |
综合类 | 1346篇 |
自然地理 | 50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410篇 |
2023年 | 527篇 |
2022年 | 850篇 |
2021年 | 913篇 |
2020年 | 889篇 |
2019年 | 970篇 |
2018年 | 864篇 |
2017年 | 933篇 |
2016年 | 898篇 |
2015年 | 1005篇 |
2014年 | 1243篇 |
2013年 | 1179篇 |
2012年 | 1320篇 |
2011年 | 1287篇 |
2010年 | 1105篇 |
2009年 | 1294篇 |
2008年 | 1220篇 |
2007年 | 1436篇 |
2006年 | 1323篇 |
2005年 | 1166篇 |
2004年 | 1066篇 |
2003年 | 983篇 |
2002年 | 830篇 |
2001年 | 679篇 |
2000年 | 598篇 |
1999年 | 530篇 |
1998年 | 412篇 |
1997年 | 386篇 |
1996年 | 376篇 |
1995年 | 316篇 |
1994年 | 291篇 |
1993年 | 234篇 |
1992年 | 213篇 |
1991年 | 178篇 |
1990年 | 117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8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运用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河绿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五条原则;并根据水、土、光、热等资源组合特点,将黑河流域划分为四大土地开发利用区:①上游祁连山区以保护、抚育水源涵养林为重点,以水养林,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②高位绿洲区,充分利用光、热优势,发挥现有土地潜力,以大宗粮食及油料生产为主,粗放畜牧业与精细畜牧业结合。③中位绿洲区以发展节水、节地、节粮农牧业为主,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草种植,发展舍饲畜牧业。④下游低位绿洲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总之,抚育、保护上游,调整、发展中游,恢复、保护下游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2.
Zhang Nuo Wang ChangBing Liu ZhengHong Xu ZhongYuan Li Gang Xuan YuFei Gao Yu Wang Chen 《岩石学报》2022,(8):2323-2344
LA-ICP-MS U-Pb dating,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and Hf isotopic analyses for the Jianshanzi volcanic rocks in the Kaiyuan area are presented to explore the Late Paleozoic -Early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 detailed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protolith of Jianshanzi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includes rhyolite, dacite and andesite, they are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metaluminous-weak peraluminous rocks. According to the zircon U-Pb dating, the metamorphic rhyolite and metamorphic andesite formed in the Late Permian (256. 1 +/- 1. 5Ma, 252.4 +/- 1. 7Ma) and the Late Triassic (222. 4 +/- 1. 8Ma, 227. 9 +/- 1. 2Ma), respectively. They are characteristized by enrichment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depletion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Metamorphic rhyolite has an obvious negative Eu anomaly with epsilon(Hf) ( t) values of 10. 83 + 8. 10 and the second -stage model are 698 similar to 1967Ma. They are mainly due to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basaltic lower crust and the contamination of a small amount of ancient crustal materials. Metamorphic andesite has no obvious Eu anomaly, and the epsilon(Hf)( t) value and the second -stage model are +4.54 similar to + 6. 79 and 825 similar to 968 Ma, which may be the product of partial melting of basic lower crust.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magmatism in Jianshanzi volcanic rocks: Late Permian -Early Triassic (247 similar to 256Ma) and Late Triassic (similar to 225Ma).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Jianshanzi volcanic 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tectonic backgrounds. It is comprehensively believed that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was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ecton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ermian, and the Palaeo-Asian Ocean subducted in both directions; Mantle -derived magma ascends and emplaces, forming a nascent crust and causing crustal thickening. The Paleo-Asian Ocean finally closed in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impact of collisional orogeny may have continued until the early Late Triassic. 相似文献
53.
54.
冰碛土工程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川西某机场为例,研究了冰碛土的工程性能,研究成果满足了工程设计的要求,对同类地基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60 a来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净增100×104 hm2,在流域内部形成众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通过选取水资源生态环境指数、社会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运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GW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35 a间土地开发与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响应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980-2015年克孜勒苏州和喀什地区生态等级正向转移比例较大,有84.86%的比例由较低等级(I)正向转移为低等级(Ⅱ);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流域,阿克苏北部区域以及塔里木河末端且末县等级退化严重,负向转移比例23.46%。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每增加1.0×104 hm2未利用地开垦规模,综合生态环境分值下降0.60到0.35,而克孜勒苏州则上升1.3~2.1;上游喀什与中游阿克苏两地区每1.0×104 hm2生态退耕,每年将分别化解32.06×104 t和15.60×104 t化肥污染压力。阿克苏地区与巴音郭楞州土地开发生态风险达到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数的75%以上,预警程度超过Ⅱ级,而克孜勒苏州土地开发处于生态安全范围。每1.0×104 hm2未利用土地开发,全流域风险指数增长均值为0.003 4,下游巴音郭楞州在增加15×104~20×104 hm2耕地后,生态风险将逼近并超过环境预警界限,上游克孜勒苏州将在15 a之后进入中度警告阶段。 相似文献
57.
瞬变电磁测深法的研究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长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1)
研究发现,瞬变测深法研究深度除了与采样时间(采样间隔,起始和终止采样时间等)有关外,还与信号源强度、大地电导率、系统噪音水平以及仪器观测精度等因素有关,文中对研究深度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作了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58.
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一种综合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利用山东省每年年底的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不是取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通过“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出无量纲的、归一化的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Ms级地震前综合危险度的变化特征。震前综合危险度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震后危险度很快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9.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0.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耕地损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海岸带中风暴潮灾害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风暴潮灾害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借鉴相关经验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暴潮增水灾害耕地产量损失评估模型,选择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DEM、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当地的作物种植结构、轮作方式、作物单产、不同淹没高度下不同作物的损失率等数据资料,基于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不同时间情景,估算并分析了2030、2050及2100年珠三角地区耕地受灾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量损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珠三角地区风暴潮影响下的耕地淹没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其中阳江、佛山和东莞等地耕地淹没面积从2030年到2100年增加较为明显,广州和珠海的耕地淹没面积增加幅度则较为缓和。从耕地淹没造成的农业产量损失来看,蔬菜、稻谷和花生等主要作物的损失产量比重呈现增加趋势,且蔬菜的增幅最大,其次是稻谷。其中广州、江门、阳江等地稻谷、花生、蔬菜的损失产量比重均表现为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