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3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804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863篇
地质学   2478篇
海洋学   32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林宣明 《福建地质》2008,27(1):57-72
对煤炭资源勘查资源量与客观物质量之间差值的误差理论探讨,提出误差由真值误差、系统误差和离差3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真值误差是不可消除的观测误差、系统误差是控制网度所决定的准确度标准、而离差是由地质构造及矿床形态的多解性产生的资源量波动。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关于误差的数学模型,最后应用误差理论对现行勘查工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避免错误及减少误差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2.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映秀(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级大地震,而后发生万余次余震,其最大震级为6.4级.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通过构造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是构造地震,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强烈活动控制.它是一种板内地震,其动力来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成都平原处于稳定地块中,尽管离震中较近,然受地震的影响有限,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33.
张正禄  邓勇  罗长林  杨奇儒 《测绘科学》2008,33(2):23-24,30
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与网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以及费用等准则有关,但这些准则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值内部可靠性指标的测量控制网模拟法优化设计新方法,介绍了其原理和特点,并用实例说明了用该方法的计算步骤和优化效益。  相似文献   
34.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多级黄土滑坡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滑坡稳定性分析目前工程中一般采用极限平衡算法。为了确定滑坡的稳定性系数,在计算过程中要将岩土体、计算模型简化,忽略一些影响滑坡稳定的次要因素,把影响滑坡稳定的各种主要因素作为确定参数。由于滑坡岩土体本身的非均质性及其参数确定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用唯一的稳定系数不能客观地反映整个滑坡的真实安全程度。以陕西省夏呀河滑坡为例,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工程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初步确定该滑坡存在四级滑动面,难以用简单的单一滑动面计算其稳定性。因此,先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上的四级滑坡分别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得到该滑坡体上的四级滑坡稳定系数。再采用蒙特卡罗法对该四级滑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其可靠度,定量地表达夏呀河四级滑坡的安全程度。同时对比分析夏呀河四级滑坡的稳定系数和失稳概率,综合评价该滑坡体上的四级滑坡的稳定性及其风险概率,为滑坡的工程治理及预测预警、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利用井田勘探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对井田构造基本形态、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井田的构造模式、构造成因、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井田的构造格局是多期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井田构造形态为一略有起伏的平缓单斜,区内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多属张扭性,EW向构造早于NE向构造,构造复合部位较复杂,其余区段较简单;伸展构造是井田构造的主体样式,这一结论对下一步继续勘探及煤矿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邢东矿井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陷带的过渡带,通过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分析,本区先后经历了由挤压-拉张的变形过程,变形强度由弱到强。海西期构造应力影响较弱,印支期-中燕山期构造应力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大量的挤压结构面和压缩构造.燕山晚期-喜山期是构造形成的最终阶段,以拉张伸展变形为主,现今的多数正断层的断裂结构面仍保存有先期的挤压结构面特征。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断层组合形式多样,这些构造形成期次不同,北西向断裂对北东向断裂具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39.
The Wattkopftunnel, near Ettlingen (Nordschwarzwald), drives throug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Rheingraben. The tunnel passes cenozoic and mesozoic sediments. Early quarternary and tertiary beds are situated west of the main thrust of the Rheingraben. Fossil record indicates upper Oligocene age (Chatt) for parts of the tertiary sediments. At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 Rheingraben, wedges of jurassic and middle triassic series are squeezed. East of the Rheingraben the tunnel driv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Bausandste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Rheingraben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during tunneling. Faults of the Rheingraben margin are distributed in an 130 meter wide fault zone in the tunnel. Total stratigraphic separation by the normal faults reaches more than 2 000 meters. The cenozoic sequence suffered synsedimentary to early diagenetic deformation, while the mesozoic se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uptural deformation. The fault- and joint system is directed in the rheinische Richtung (SSW-NNE). East of the Rheingraben a second direction occur, running parallel to the lower Albtal (W-E).
  相似文献   
40.
Various Oligocene formations from NE Greece (ignimbrites from the Medousa area, rhyolites from Zagradenia, granodiorites from Elatia) show discordant paleomagnetic signatures, in each case indicating small cw (clockwise) rotation and also inclination flattening. Marls from Pithion were partly remagnetized in a present-day field. Samples that contain ancient magnetization components also indicate small cw rotation and inclination flattening. However, the magnetization of andesites from Peplos reflects a considerably larger rotation, likely owing to local tectonics.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work in the area, these results are used to propose a subdivision of NE Greece into four structural zones of distinctive rotational behaviour (from east to west): sites in zone 1, east of the Kavala-Xanthi-Komotini fault (KXK), show various cw and ccw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angles owing to complex kinematic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KXK and the north-Anatolian fault zone. However, zone 2, between the KXK and the Strymon valley, is structurally homogeneous ( 10° cw rotation). The paleomagnetic signature of the Vertiskos massif (zone 3) implies a larger (> 30°) cw rotation, whereas sites in the Vardar basin (zone 4) contain a paleomagnetic signature similar to that of zone 2. This suggests a motion of the Vertiscos massif, a meta-ophiolitic nappe, relative to underlying strata. Indeed, zones 2 and 4 may be parts of the same structural unit which underlies this nap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