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7篇 |
免费 | 959篇 |
国内免费 | 21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篇 |
大气科学 | 179篇 |
地球物理 | 2260篇 |
地质学 | 3726篇 |
海洋学 | 765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309篇 |
自然地理 | 4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88篇 |
2018年 | 244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281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384篇 |
2012年 | 315篇 |
2011年 | 377篇 |
2010年 | 317篇 |
2009年 | 367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375篇 |
2006年 | 375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235篇 |
2002年 | 215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济南地区基坑降水引起既有地基沉降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经验,对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既有建筑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针对采用分层总和法估算降水引起地基沉降公式中,对应附加应力段的压缩系数取值不准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地层应力历史的降水引起周边地基沉降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降水引起地基沉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2.
利用290个ML ≥ 2.5的景谷6.6级地震序列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其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M0数值范围为1012~1016 N·m;拐角频率fc为3~16 Hz;视应力数值范围为0~15 MPa,平均值是2.14 MPa,中位数为1.39 MPa。同时,各个震源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景谷地震序列余震空间分布可分为北段、中段与南段,其视应力高低分布依次为:南段 > 中段 > 北段;表明主震发生后,震源区南段区域的应力水平最高,这可能是后续5.8级\,5.9级强余震均发生在南段的根本原因。在视应力时间变化特征方面,5.8级、5.9级强余震的发生前,震中所在的南段视应力数值存在"逐渐变大-维持稳定"的特点。而后续未发生强余震的北段和中段,其视应力时间变化为早期快速调整,后续逐渐变化到各自区域的视应力均值水平;这类变化表明对于震源区南段,在强余震发生前的短时间内,南段区域首先出现局部应力不断挤压增强,并随后维持相对高值应力水平的"闭锁"状态,直到强余震的发生。因而,震后震源区余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对强余震可能产生地点判定有指示作用,其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序列中较强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对序列后续地震活动的判定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强余震的时空判定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33.
基于微震监测仪器频带及波形记录的时频特征,我们筛选出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周围微震台阵2012年记录的218个ts-tp < 1 s的微震.通过盖戈法与和达法相结合确定微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发现这些微震分布大体呈NE-SW展布,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无论是采用《地震台站观测规范》中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GF)还是李学政等(2003)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LXZ),近震震级均与矩震级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向震级小的一端延伸时都表现为ML < MW,但采用李学政等的量规函数时该趋势更加明显.同时采用Brune和Boatwright震源谱衰减模型对观测震源谱的拟合表明拐角频率具有模型依赖性:基于Brune模型拟合得到的拐角频率大于基于Boatwright模型得到的拐角频率.无论基于哪一种模型,矩震级与拐角频率、破裂半径的对数线性关系均较弱,与应力降、视应力的对数则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些关系不支持应力降、折合能量、视应力为常数的观点,表明微震与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存在差异.视应力与应力降成比例,比例系数小于0.5,表明破裂动力学模式符合Savage-Wood模式.近震震级与矩震级拟合关系Mw=a+bML中b的大小与应力降和地震矩的关系有关,Δσ∝M0γ,则b=1/(1+γ),因此从b的大小可以粗略地判断应力降与地震矩的关系.本文对应于γ≈1的情况,与基于量规函数LXZ得到的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关系中系数b=0.53吻合,这说明仅从辐射能量的角度考虑量规函数LXZ较量规函数GF准确.
相似文献34.
以南京市运粮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了不同水期城市纳污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期运粮河沉积物微生物量出现了显著差异,温度是导致微生物量在丰、平、枯三期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在相同水期,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地方对应着高的微生物量;16:0 iso、17:0 anteiso、15:0 iso这几种PLFA所指示的革兰氏阳性菌(G+)是影响运粮河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构成的主要菌落,导致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显著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水期;单不饱和/支链脂肪酸比值可以作为反映水环境系统整体营养水平的指标,在C/N比值升高时微生物会将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环丙基或者饱和脂肪酸以适应新的环境;PLFA含量比[c(i15:0)+c(i17:0)]/[c(a15:0)+c(a17:0)]可以作为指示水环境碳素含量的标志。 相似文献
35.
利用多年逐月海温距平和区风应力距平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ENS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典型风应力异常场结构。结果显示,与ENSO线性相关的风应力异常场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低频变化,在水平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四个典型分布。 相似文献
36.
河口物质输运、能量交换与底边界层内的水动力过程密切相关,底边界层参数(如切应力、拖曳系数)的确定至关重要。挪威Nortek公司生产的新型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2CP相比传统ADCP具有高频、低噪的优点,可用于高频(16Hz)流速剖面观测,而被广泛应用于底边界层观测的ADV只能测量单点高频流速。本文采用AD2CP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进行座底式观测,并与同步近底部三脚架上ADV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AD2CP测得的近底部平均流速与ADV的测量结果吻合良好;使用惯性耗散法计算了底切应力,基于ADV的单点高频流速数据计算结果为2.16×10~(-2)~5.69×10~(-1)N/m~2,基于AD2CP的结果为2.09×10~(-2)~4.26×10~(-1)N/m~2,二者范围大致相当。在此基础上,基于AD2CP数据计算出摩阻流速为4.55×10~(-3)~2.06×10~(-2)m/s、底拖曳系数范围为1.84×10~(-4)~2.49×10~(-3),与ADV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此外,由于AD2CP可以获得高频的流速剖面数据,优于单点ADV,具备观测近底部边界层参数和边界层内湍流剖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37.
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震大剖面显示,塔里木盆地发育为手风琴式的演化史。大体上形成有3层“断-坳”结构:①震旦系的“断”,古生界-三叠系的“坳”;②侏罗系的“断”,上白垩系的“坳”;③古近系的“断”,新近系的“坳”。断陷与坳陷分别由拉张与挤压应力场所致,这种应力场的变化是由相邻洋壳板块俯冲倾角由小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由于地壳的多旋回运动,多次发生构造沉积演变,构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多领域、多种圈闭类型的油气藏,从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断陷-坳陷结构的盆地都有可能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8.
地表剥蚀作用对地应力场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岩体自重和剥蚀作用都是形成岩体初始应力场的重要因素。在地应力回归分析中,反演所得岩体重度往往大于实测重度。通过算例说明,地表剥蚀作用因素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一些工程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9.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
近岸海域潮流、波浪动力条件复杂,单纯考虑潮流输沙对底床冲淤演变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基于局地较长时期海浪场统计特征,将随机波浪因子引入底床冲淤演化模拟研究中,采用ECOMSED模式进行了不同波浪动力条件影响下黑泥湾海域冲淤演化的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黑泥湾及附近海域存在较稳定的N—S向潮余流,这在整体上是本区泥沙输运的重要影响因素;湾内海域基本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淤格局与其地形、海流流速和波浪场分布有关,楮岛周围与镆铘岛东面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镆铘岛南部近岸以淤积为主;随机波浪要素的引入对冲淤演变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引入波浪要素后的模拟的结果与海图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