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66篇 |
免费 | 1270篇 |
国内免费 | 21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0篇 |
大气科学 | 277篇 |
地球物理 | 2996篇 |
地质学 | 4397篇 |
海洋学 | 939篇 |
天文学 | 184篇 |
综合类 | 409篇 |
自然地理 | 7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202篇 |
2020年 | 261篇 |
2019年 | 359篇 |
2018年 | 284篇 |
2017年 | 302篇 |
2016年 | 368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439篇 |
2013年 | 609篇 |
2012年 | 429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495篇 |
2008年 | 471篇 |
2007年 | 477篇 |
2006年 | 471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364篇 |
2003年 | 316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17篇 |
2000年 | 244篇 |
1999年 | 231篇 |
1998年 | 187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204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242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91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Many observations and studies indicate that pore fluid pressure in the crustal rock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ormation, faulting, and earthquake processes. Conventional models of pore pressure effects often assume isotropic porous rocks and yield the nondeviatoric pressure effects which seem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diverse phenomena related to pore pressure variation, such as fluid-extraction induced seismicity and crustal weak faults. We derive the anisotropic effective stress law especially for transversely-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rocks, and propose that the deviatoric effects of pore fluid pressure in anisotropic rocks not only affect rock effective strength but also cause variation of shear stresses. Such shear stress variations induced by either pore pressure buildup or pore pressure decline may lead to faulting instability and trigger earthquakes, and provide mechanisms for the failure of crustal weak faults with low level of shear stresses. We believe that the deviatoric effects of pore fluid pressure in anisotropic rocks are of wide application in studies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and aftershocks, oil an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相似文献
113.
分析总结了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的有关问题,如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海平面变化旋回等时性及可对比性,海平面升降曲线的表示方法、内容及绘制技术与原理,其升降幅度的定量化计算和模拟,海平面变化成因的旋回级别、动态分异及成因标识,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盆地的影响等等。提出部分建议,包括理清海平面与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升降与振荡、波动,全球与相对、高频、复合海平面,TR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等概念;限定其概念的外延、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用于同一大陆或泛大陆的对比性;分清各种表示方法、技术的使用范围,相对水深曲线转换为海平面升降曲线过程中成岩作用、构造沉降、沉积(生产)速率的影响校正及定量模拟;在海平面变化旋回级次格架下结合两种思路进行成因分析;推荐相对海平面升降成因分析按曲线对比法→构造沉降→回剥法思路进行;建议加强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盆地充填响应的研究;重视对沉积矿床的控制和大陆边缘地壳变形的反弹作用过程及定量模拟。 相似文献
114.
Yang Wunian Zhu Zhangsen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GI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Liu Xinzhu Yang Wencai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7,71(3):344-354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hown on a remote sensing image is a synthetic result ofcombination of the deformations produced during the entire geological history of an area.Therefore, the respectiv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each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complexdeformation of an area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three steps: (1) geological structures formed atdifferent times are distinguished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2) structuraldeformation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microstructures (joints and fractures) and the related structures (folds and faults); and (3)tectonic stress field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respectively recovered through a study of the features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ields in different periods.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circlular and radial joints are correlated in space to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natural model ofthe concealed structural rises and calculating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by using quantitative dataof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f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linear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15.
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技术系统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兴的高技术系统,已经应用于整个空间信息的处理领域。本文将在分析现有系统应用水平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六个方面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6.
117.
库水升降作用下浮托减重型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坝建成后形成众多涉水滑坡。为研究库水位升降作用对涉水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基于重大涉水滑坡分类,针对浮托减重型滑坡,运用自主研制的滑坡模型试验系统,建立浮托减重型滑坡模型进行库水升降作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库水位升高,滑坡模型体内有效应力随之减小;库水位降低,有效应力随之增大。对于模型试验过程,运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渗流及稳定性计算,对照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渗流模拟变化情况与试验实测变化情况基本吻合。库水位上升阶段,滑坡稳定性系数随之减小;库水位下降阶段,滑坡稳定性系数随之降低。由此分析得出库水升降对浮托减重型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是:库水位上升引起滑坡体内阻滑段有效应力随之减小,导致滑坡稳定性降低;库水位下降引起滑坡体内阻滑段有效应力随之增加,使得滑坡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8.
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部的肥东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内韧性剪切带出露的主体区域之一。本文从肥东北部文集地区的构造岩组成及其变形入手,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来确定该地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形态及其涡度、有限应变、分维度、差异应力、应变速率等参数。研究区主要出露角闪岩相肥东变质杂岩,构造岩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根据极摩尔圆法得到的运动学涡度值为0.729~0.870,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几何学形态上,肥东北部文集地区构造整体呈一背形展出,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物质及变形强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对称性。研究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其分维值D在1.143~1.208之间,且自背形核部向两翼,颗粒粒径增大,分维值减小。差异应力Δσ介于17.86~55.18MPa之间,应变速率ε值在1.960×10^-13~7.330×10^-12s^-1之间,且背形核部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较两翼大,呈近似对称性分布。通过对比以上构造参数可以发现,区内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自核部向两翼二者均呈减小趋势;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则与应变速率呈负相关性,即核部颗粒细小、两翼增大。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对该区构造变形展开精细化研究,借此来分析肥东北部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这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及构造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9.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九寨沟M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8.0地震后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又一强震.现今GPS速度观测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1999-2007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内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实际GPS速度观测资料为约束,构建三维有限元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两个时段内震源区及周边现今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和应力积累特征,进一步探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九寨沟地区变形及应力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之后(2011-2016年)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地壳形变、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应力积累速率均明显大于震前,增加量值达1.5~3倍;九寨沟地震发震断裂上库仑应力增长率在1999-2007年约为0.7 kPa·a-1,2011-2016年间增至1.2 kPa·a-1.上述结果表明,现今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壳应力积累过程有利于左旋走滑型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的发生调整了区域应力状态,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120.
强胁迫力使脆弱环境突变——松辽平原百年开发史例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松辽平原为案例,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人类强胁迫力作用于脆弱环境系统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突变"的命题。而这种突变机理又对"人类力是现代环境变化的第一驱动力"的论点提供支持。文章运用了区域学原理,对区域综合要素进行了分析,判定区域属于脆弱系统;运用地理景观理论,构建了距今约150年、100年、50年和现今(2000年)共4个时期的区域生态景观模型,揭示出人类逐阶强化胁迫的过程,并结合遥感分析,首次识别出松辽平原大面积荒漠和半荒漠;引进系统突变模型,论证了生态环境突变过程的存在及所特有的快速扩张性,可导致重大生态灾难--荒漠化过程失控。文章建议应认真研究中国广大地带的环境突变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战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