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hre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Cretaceous Yimin Formation in the Hailar Basin of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y are (in ascending order): the lmpardecispora-Aequitriradites- Clawttipollenites assemblage; the 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Asteropollis assemblage; and the Appendicisporites- Asteropollis-Tricolpites assemblage, distributed in Members 1, 2 and 3 of the Yimin Formation respectively. Recognition of this biostratigraphic seque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Yimin Formation in the basin. Meanwhile, the age of the Yimin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Barremian to Early Albian 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data.  相似文献   
82.
江西九江ZK08钻孔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振东  范淑贤 《地质通报》2005,24(2):170-175
根据江西九江永安ZK08孔中的孢粉记录,划分出7个孢粉带和10个亚带,并探讨孢粉源区约12700a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初步研究表明,约12700-10200aBP,经历寒冷期和温暖期,森林植被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疏林的演化;约10200-9400aBP为孢粉缺乏带;而后约9400-8600aBP升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8600-3300aBP为大暖期,期间有2个低温期,植被以亚热带乔木林为主,约3300aBP进入新冰期,其中约3300~2100aBP的降温期以温带乔木林为主;约2100-380aBP为寒冷期,约890aBP以前为干冷,其后为湿冷,植被以山地的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交替变化为特征。约380aBP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孢粉记录小冰期气候特征不明显,但约150aBP以来的气温上升显著。  相似文献   
83.
四川省若尔盖—南坪地区的杂谷脑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若尔盖—南坪地区的杂谷脑组黄仕华(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双流610213)四川省若尔盖县—南坪县一带大量分布的三叠系浅变质碎屑岩属川西地区“西康群”的东延部分。前人习惯以荷叶断裂为界,将南西侧的归为马尔康分区,北东侧的归为秦岭地层区,分别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84.
通过资料分析,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各沙地第四纪全新世气候地层中的古土壤孢粉和C ̄(14)测年的分析,划分出四个气候湿润期:即10000—7000,6000—5000、3000—2500、1500—1000a,B.P与四个气候干燥期:即7000—60000、5000—3000、2500—1500、1000a,B.P—现在;以及相对应的风沙固定期和风沙扩展期,风沙固定期原始自然景观为疏林草原、森林草原呈现,此时沉积了黑沙土或古土壤;目前本区正处于A.D1000a后的气候干燥期内,特别是A.D1600a后,气候异常干燥,风蚀—风积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85.
珠江口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芳  童林芬 《地球科学》1993,18(2):227-234,T001
  相似文献   
86.
INTRODUCTION The Ordos basin belongs to the marginal terraceof North China ancient land,extendingtothe QinlingSea before the Mesozoic . The basin 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because of the extrusionfromwest to east on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It was gradually depressedinto a lake basinphas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to form thedeeper southwestern part and shallower northeasternpart lacustrine-delta clastic sedi ments of over 1 000m,known as the Y…  相似文献   
87.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王大宁  赵民 《地质通报》2007,26(12):1611-1619
东昆仑造山带万宝沟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的时代划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青白口纪。根据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曾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在昆仑桥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晚始新世至中—早渐新世的孢粉50属12种;同年还报道了在该岩群命名地点万宝沟剖面发现古近纪渐新世的孢粉22属15种。本次报道的是在昆仑桥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孢粉化石43属19种(比较种)。白垩纪和古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采自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资料表明:从古新世到早中新世,古植被由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植被向晚期的疏林草原植被演化,古气候也由亚热带暖湿气候向温凉气候演化;从上新世到早更新世,阔叶树种明显减少,而草本植物显著增多,反映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演化;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出现稀疏草原植被向荒漠草原植被的演化,最终塑造了现代以藜、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植被环境。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自古新世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表面隆升事件:古新世—早渐新世沱沱河组冲积扇砾岩沉积以及孢粉组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在白垩纪末—古新世初已隆升至1000~1500m,高原地形可能是高原(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早中新世五道梁组植被中亚热带成分的显著增高,可能与高原表面隆升诱发高原季风而导致气候湿润有关,推测高原已隆升至2000~2500m;而中更新世晚期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高原植被已经发生了转型,高原已隆升至3000m以上。  相似文献   
89.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别,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划为下古生代的奥陶系—志留系。根据笔者等的研究和野外调查,2006年首次报道了在菜园子沟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中—晚渐新世的孢粉44属31种。本文报道的是在水泥厂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新近纪中—晚中新世的孢粉化石44属33种。新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0.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1钻孔地层中自下向上88个层位中获取的29311粒孢粉化石的81个属中,选取了常见的种子植物花粉种属42个,通过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参数,划分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7 Ma)、中中新世(17~13.5 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期(13.5~4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1.5 Ma)4个气候演化阶段。孢粉共存因子定量法重建的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4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匹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度降低的时间拐点大致可与Mi1a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中中新世可以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相对应,表现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中中新世晚期的气温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Mi3中中新世气候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