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459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1170篇
地质学   642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及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生态系统中光能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2007年11-12月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和组分浓度数据,对秋季太湖水下光场结构特征和水体组分光竞争能力的表征光学量(漫衰减系数、平均余弦)和影响因素(吸收系数比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湖水下辐照度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为583nm左右:根据Kd可将黄质和非色素物质主导程度的强弱分为弱、较强、强三个等级;Kd(PAR)平均值为4.61±1.54m-1,水体真光层厚度平均值为1.11±0.35m;太湖水下光场的光能主要分布在青光和黄绿光波长范围内,约占总能量的60%,蓝光和红光波长范围内的能量约占30%,这样的光谱结构有利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12.
大量城市建筑使得高分影像中含有许多阴影区。这些阴影区在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绿度调查等遥感应用中会较大地影响结果精度,降低数据使用效率并增加研究成本。基于同一地物阴影区与临近非阴影区反射率相等这一辐射特征关系,通过建立辐射传输方程,发展了一种新的城市高分遥感影像阴影校正方法 RERB(Reflectance Equality Relationship Based Method)。利用RERB对不同城市(北京和荷兰Enschede)不同高分多光谱影像(Geo Eye-1和Quick Bird)进行阴影校正,并对比分析其与被广泛采用的均值方差变换法MVT(Mean and Variance Transformation)的校正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精度评价发现:(1)RERB能很好地将城市阴影区影像视觉特征(颜色、纹理、色调等)信息恢复到与非阴影区同一水平上;(2)RERB恢复后的阴影区具有丰富的细节信息且在视觉上与临近非阴影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RERB恢复后的城市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阴影区辐射信息具有较低的误差,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和9%。同时RERB能较好地恢复城市阴影区植被波谱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413.
通过对内蒙古黄岗梁地区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样品的基础宝石学特征、 X射线荧光光谱(XRF)、 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系统探讨了不同色调绿色鱼眼石的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通过高压X射线衍射(HPXRD)光谱测试,深入剖析了该矿物在高压环境下的晶体结构特征,为揭示鱼眼石在地质运动中再次俯冲进入地壳后的稳定存在深度提供了关键线索。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黄岗梁地区的鱼眼石属于氟鱼眼石, Fe3+和结晶水的含量对绿色鱼眼石的色调深浅产生显著影响。在HPXRD实验中,随着压力的升高,鱼眼石的轴长和晶胞体积逐渐减小,特别是c轴的压缩率较a轴更高。在9.0 GPa和15.3 GPa两个压力节点上,观察到压缩率的突变,伴随着新衍射峰的出现以及旧衍射峰的分裂和消失。这一发现揭示了鱼眼石晶体在高压环境中发生的两次明显相变过程。本研究为鉴定鱼眼石、寻找矿物资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为鱼眼石在地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认识。  相似文献   
414.
利用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记录到的瀑布沟水库及邻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库区介质品质因子;并利用Moya方法计算了台站场地响应;在获得介质品质因子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联合反演计算了瀑布沟库区67次构造地震和208次爆破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同时讨论了它们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瀑布沟库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7.1*f0.92;各台站的场地响应随频率变化不大,场地响应均在1附近。  相似文献   
415.
本文对SOM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改进,在标类的过程中采用3个策略加以控制,对初始产生的自组织映射图进行调整。通过改进,那些映射到可靠神经元的像素得到了很好的分类,而那些映射到不可靠神经元的像素都被作为不可分像元而提取出来。继而,从混合像元分解的角度来对这些不可分像元进行处理,按类型分解的思想确定混合像元的类别,实现对不可分像元的分类。将SOM神经网络和混合像元分解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应用于高光谱图像的分类中,通过实验表明了该方法能较好地改善分类效果,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416.
随着海洋探测的不断发展,海水透明度作为海水光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参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对比分析了4种海水透明度现场测量方法:透明度盘法~([1])、光纤式高光谱剖面测量法~([2])、激光衰减测量法~([3])和基于双光路原理的海水IOPs高光谱测量法~([4]),主要分析了4种方法的测量原理,对比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海水透明度测量未来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417.
冬季大风影响下的渤黄海水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OMS海洋数值模式对2006年冬季渤黄海的海洋动力环境进行模拟,基于温度、盐度模拟结果,使用谱混合模型进行水团分析,定义了渤海海峡地区的水交换区。并进一步讨论了冬季大风事件对水交换区的影响,给出了冬季大风影响下的渤黄海水交换特征。研究得出,冬季的黄海水团以“舌”形分布于渤海海峡地区,水交换区则表现为沿“舌”形边缘呈带状分布,具有西北——东南的走向趋势,并且在“舌”尖处的水交换面积最大。通过缩小研究范围,发现位于黄海最北部的沿岸海域并不参与渤黄海之间的水体交换。最后研究发现,冬季大风事件对渤海水交换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大风过程使黄海暖流对渤海的入侵更加深入,水交换区向渤海方向伸展,南部的水交换带变宽,河流径流进入渤海后与渤海水的混合区加大,并发生北移。  相似文献   
418.
基于FTIR和MODIS数据,建立了新疆沙漠宽波段(8~13.5 μm)地表比辐射率的最优估算模型。首先,利用傅立叶变换热红外光谱仪观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比辐射率光谱数据,结合同期MODIS温度/比辐射率产品MOD11A1的29、31和32波段比辐射率值和MOD09A1的第7波段反射率值,建立宽波段地表比辐射率估算模型,并分别采用观测数据和光谱库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估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41和0.0081。其次,选择最优估算模型,利用MODIS数据,估算了新疆4个沙漠的宽波段地表比辐射率,得到了沙漠地表比辐射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库姆沙漠气候干燥稳定,地表比辐射率分布较为均匀,范围为0.850~0.915;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受到植被和地表水分的影响,比辐射率空间分布不均匀,范围为0.890~0.915;库木塔格沙漠的地表比辐射率分布与其羽状地表类似,范围为0.860~0.910。  相似文献   
419.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长时程模拟.通过与传统的基于Newmark算法的谱元方法结果对比分析,明确验证了本文所得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在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等大规模长时程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准确性.上述进展在方法论层面为今后探测、刻画全球尺度地球非均匀结构的驻波数值方法奠定了部分基础,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20.
In many cases, seismic measurements are coarsely sampled in at least one dimension. This leads to aliasing artefacts and therefore to problems in the subsequent processing steps. To avoid this, seismic data reconstruction can be applied in advance. The success and relia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dependent on the assumptions they make on the data. In many cases, wavefields are assumed to (locally) have a linear space–time behaviour. However, field data are usually complex, with strongly curved event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double focal transformation as an efficient way for complex data reconstruction. Hereby, wavefield propagation is formulated as a transformation, where one‐way propagation operators are used as its basis functions. These wavefield operators can be based on a macro velocity model, which allows our method to use prior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data decomposition more effectiv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double focal transformation is to focus seismic energy along source and receiver coordinates simultaneously. The seismic data are represented by a number of localized events in the focal domain, whereas aliasing noise spreads out. By imposing a sparse solution in the focal domain, aliasing noise is suppressed, and data reconstruction beyond aliasing is achieved.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nly a few effective depth levels need to be included, preferably along the major boundaries in the data, from which the propagation operators can be calculated. Results on 2D and 3D synthetic data illustrate the method's virtues. Furthermore, seismic data reconstruction on a 2D field dataset with gaps and aliased source spacing demonstrates the strength of the double focal transformation, particularly for near‐offset reflections with strong curvature and for dif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