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5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40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40篇
地球物理   608篇
地质学   823篇
海洋学   418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32.
33.
34.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quantitative inventory of stony corals on a Maldivian reef after the bleaching event of 1998. The detailed data, collected in March 1999 and March 2000, comprise survival, new recruitment and regenerates. They were obtained in 6 transects laid out randomly on the reef flat, on 22 Acropora tables on 6 sites at the reef edge and on 39 Porites lobata blocks and 1 Diploastrea heliopora colony. The present cover of living zooxanthellate corals is reduced to ca. 2 – 5 % of its previous state. Acroporidae and Pocilloporidae were practically wiped out, while Poritidae survived partly and Agariciidae (esp. Pavona) are now the dominant group. New settlements on dead Acropora tables were mainly Agariciidae, followed by Acroporidae and Pocilloporidae. Regenerates on Porites were pronounced and the apparent yearly increase in mass was about threefold that of Diploastrea, which is 3 – 4 mm per year. The influence on reef ecology in terms of coral substrate and species, possible sources of larvae, change of guilds in reef builders, other species and the prospect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ef, with respect to growth versus eros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5.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气的生成期对其成藏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可信、有效方法来对此进行评价。针对这一难题,考虑到无论生物气的生成机理如何,都是一个有机元素之间的物质平衡过程,文章探索并建立了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的元素平衡法,并利用松辽盆地大量的实际分析数据,对这一评价方法(模型)进行了标定和应用。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生物气的生成可能主要发生在800m以浅的埋深条件下;区内源岩生物气的生成量约为285.0×1012m3;生物气的主要生成期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前。  相似文献   
36.
对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应用模糊数学原理,推导了场地类别的模糊二次评价方法,得出了场地类别的模糊向量和模糊特征周期,实现了场地类别划分的连续化;在此基础上,基于收集到的杭州市254个建筑场地波速钻孔实测资料,通过建立场地类别地质模型,实现了场地类别、特征周期的模糊等值线,与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由该模糊等值线得出的建筑场地抗震类别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场地类别是统一的,模糊特征周期与规范给出的特征周期基本上是吻合的,该模糊等值线对建筑抗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loss rate and pulsation period in carbon Miras is discussed. The dust mass loss rate is very low (about 2 × 10–10 M/yr) up to aboutP = 380 days, where there is a sudden increase. ForP > 400 days 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logM andP. The change in the mass loss rate near 380 days may be related to radiation pressure on dust becoming effective in driving the outflow.  相似文献   
38.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9.
刘辰生  郭建华  苏娟 《新疆地质》2005,23(3):288-291
阿克库勒地区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所占比例远高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样品数据统计显示,卡拉沙依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本区石炭系储层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蚀作用是本区卡拉沙依组储层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B期,早期方解石交代石英颗粒并发生大量溶蚀,生成大量次生孔隙,晚期方解石没有发生溶蚀.  相似文献   
40.
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和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国家采暖规范结合西安冬季采暖的实际,首先对西安1951年7月到2003年6月历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了国家采暖日期相关规范和规定中的3种不同的统计方法,确定了符合西安特点的采暖初终日。充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2年和2003年两个冬半年的逐日850hPa和500hPa各时次各类气象要素及与之对应的西安各时次实况的气温作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提出了采暖期及其逐日气温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