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42篇 |
免费 | 3111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8156篇 |
地质学 | 3194篇 |
海洋学 | 622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428篇 |
自然地理 | 9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2篇 |
2024年 | 400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361篇 |
2021年 | 396篇 |
2020年 | 416篇 |
2019年 | 444篇 |
2018年 | 365篇 |
2017年 | 356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380篇 |
2014年 | 505篇 |
2013年 | 536篇 |
2012年 | 543篇 |
2011年 | 554篇 |
2010年 | 451篇 |
2009年 | 512篇 |
2008年 | 531篇 |
2007年 | 649篇 |
2006年 | 681篇 |
2005年 | 557篇 |
2004年 | 561篇 |
2003年 | 489篇 |
2002年 | 414篇 |
2001年 | 299篇 |
2000年 | 337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275篇 |
1997年 | 229篇 |
1996年 | 267篇 |
1995年 | 206篇 |
1994年 | 198篇 |
1993年 | 174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6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1.
82.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利用有限断层模型,以芦山地区三维地壳速率结构模型为基础,对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对这次地震中由典型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与实际震害相近的分布特征:断层上盘的宝盛、龙门及芦山以北位于极震区,也是强地面运动的高强度集中区,特别是垂向分量的速度、加速度峰值均在该地区达到了最大值,最能反映地表震害特征的竖向地震加速度在龙门一带达到了350gal,与极震区Ⅸ度的烈度相当,而在芦山以北龙门一带,瞬时竖向位移峰值高达110cm,这些特征与实际震害分布是非常相近的.综合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强地面运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强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由于高陡峭地形地貌特征及四川盆地内山间盆地的影响,地形地貌和盆地效应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放大作用明显加强,也是该地区地震破坏强度增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Ƶ���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У?1??????????????????????e -1.5????????????(<20 km)?????(>20 km)?????????????;2????????????????????????????????????????1?????????????????Ч????????У???????Щ???????????ε???Ч???3???????S???????????????????????P???????С,?????????????????в???????й?? 相似文献
84.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岩体完整性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波层析成像借鉴了医学上X射线断面扫描的基本原理,利用地震波穿过地质体后走时及能量的改变等物理信息,通过数学处理重建地质体内部图像,从而得到所研究地质体的岩性及构造分布。本文利用这种方法,在一个钻孔中利用电火花震源激了弹性波,在另一个钻孔布设多个检波点同时接收,拾取弹性波初至时间,将接收到的数据利用SIRT方法进行反演迭代计算,最终形成一个弹性波速度谱图,然后利用岩土体的弹性波速度差异推断岩体完整性分布。与其它测试方法比较,该方法分辨率高,空间位置准确,在工程物探、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86.
TemporalchangesinshearwavesplittingaftertheM=5.2ShimianEarthquake of June 9,1989Tian-ChangCHEN;Zhi-JunLI;Run-ShengZHANG;GuoGu... 相似文献
87.
C. Ravaut S. Operto L. Improta J. Virieux A. Herrero P. Dell'Aversan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4,159(3):1032-1056
88.
J. Plomerova L. Vecsey V. Babuska M. Granet U. Achauer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2005,49(4):541-560
We present results of an array study of seismic anisotropy beneath the Bohemian Massif (BM) showing distinct lateral and directional
variations of the fast shear-wave polarization and split-delay time consistent with variations in the P-residual spheres,
in which directional means of relative residuals are subtracted. Our analysis of the S- and P-wave anisotropy suggests that
the mantle lithosphere of the BM consists of at least three large domain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of the large-scale fabric
separated by sutures cutting most likely the whole lithosphere. Boundaries of the unit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null or small
shear-wave splitting, as well as by smaller values in the P-residual spheres. We present self-consistent 3D anisotropic models
of the lithosphere domains of the BM resulting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anisotropic parameters searching for a 3D orientation
of mantle fabric. While in the Saxothuringian and Sudetes parts of the BM the (a, c) foliations dip prevailingly to the N-NW,
they dip to the S and SW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Moldanubian. 相似文献
89.
吕大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29(5)
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解析求解一直是结构可靠度领域和地震工程领域研究者们的追求目标.解析表达式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这个极端困难的工作,而且也有利于进行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概率抗震性能设计与评定.从全概率定理的两种不同表达式出发,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两种结构抗震可靠度解析表达式,过去一直认为这是两种理论基础不同的表达式.本文通过对地震易损性函数关系的解析推导,揭示了若干重要关系,证明了两种表达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0.
本文通过端点效应压制的Hilbert-Huang变换, 对大同及沁源台布置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印尼8.6级地震激发的应变地震波形进行时频分析, 结果显示印尼8.6级地震的主震和8.2级余震的应变地震波序列各个震相具有不同的时频特征: ① 地震波到达之前的所谓“环境噪声”部分, 瞬时频率低, 瞬时振幅小; ② P波初至时, 高频成分突然增加, 振幅也随即增强; ③ S波到达时, 频率有所降低而振幅剧烈上升; ④ 面波到达时, 振幅进一步剧烈上升达到整个序列的极大值; ⑤ 尾波部分振幅逐渐降低, 但与噪声部分相比频率依然偏高, 振幅依然偏大。 本文也将应变地震波与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进行对比, 虽然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波形和Fourier谱具有极高的相关系数, 但从Hilbert-Huang变换得到的边际谱上看, 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有显著的区别, 应变地震波比地震波记录的低频成分相对更多。 通过Hilbert谱,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非平稳信号的局部特征, 对于突变信号的地震波, Hilbert-Huang变换是一个较好的时频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